独立梅花恨最多,江西夜雨涨恩波。
仙翁已矣客犹在,天意不然人奈何!
抚剑有时撑老眼,衔杯无路发悲歌。
先生闭户何为者?
我亦从今理钓蓑。
【解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作者任福建行省郎中,与江西同乡、诗人孙应登交游甚密。孙应登时年已七十七岁高龄。此诗是一首赠别诗,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句句含情,字字有味,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首先看第一联,“独立梅”下着一“恨”字,“多”,表明作者对梅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在古人诗词中并不少见,如李煜《相见欢》中就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但这里却用得特别巧妙,将“恨”与“多”结合起来,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觉:是因“恨”才“多”,还是因“多”而“恨”?这种反常的写法,既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挚爱,又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第二联“仙翁已矣客犹在,天意不然人奈何!”是说:仙人已经仙去,而我仍在人间,上天为何不给我留下个仙翁呢?这里的“仙翁”实指仙人,“已矣”即已经离去的意思。仙人已经仙去,而我仍在人间。这一句既是说给朋友听的,也是说自己内心的感受。作者以仙人的离别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苦闷,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
第三联“抚剑有时撑老眼,衔杯无路发悲歌。”是说:我有时候抚摸宝剑支撑着衰老的双眼,有时候举杯无路而唱起悲歌。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年纪老了,但仍然像青年那样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
第四联“先生闭户何为者?”是说:您老人家闭门不出,究竟要干什么呢?这是在责备老师,因为据传说,东晋时期名士陶渊明曾隐居柴桑,自号五柳先生;唐代李白也曾隐居庐山,自号青莲居士,所以这里用“先生”二字称呼孙应登。这一问语带讽刺,看似在责难孙应登,实际上是在赞美他那种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最后一句“我亦从今理钓蓑。”是说:我也从此整理我的渔具,准备归隐江湖了。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明了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又表现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
呈孙郎中
独立梅花恨最多,江西夜雨涨恩波。
仙翁已矣客犹在,天意不然人奈何!
抚剑有时撑老眼,衔杯无路发悲歌。
先生闭户何为者?
我亦从今理钓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