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常忧岁月侵,空山渐喜断追寻。
路穿芳树飞红雨,门掩疏篱护绿阴。
淡泊过从元有道,寻常酬对不须深。
春来处处闻啼鸟,白日青天万古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从诗歌的题材与主题、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以及思想情感与作者观点等角度进行赏析。一般要结合诗句内容、手法或情感等具体分析,如某字词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等。

“朴学常忧岁月侵,空山渐喜断追寻”,意思是:我常担忧自己的学问不深厚,但如今在空阔的山野里,却渐渐欣喜于自己能够摆脱俗世的烦扰,寻得一方净土。“常忧”是担忧,担心自己学问不足;“渐喜”则是指喜悦,表示摆脱世俗纷扰,找到清静之所。“空山”是形容山林空寂,没有杂念;“渐喜”则是说在空山中逐渐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安宁。

“路穿芳树飞红雨,门掩疏篱护绿阴”,意思是:我走在小道上,经过盛开着花朵的树木时,看到树上落满了红色花瓣,仿佛飘洒的是红色的雨点;而当我经过一扇半掩的篱笆时,那绿色的篱笆便挡住了我的视线,遮住了四周的风景。“路”、“芳树”、“红雨”、“门”、“疏篱”、“绿阴”都是描写眼前景象,“花”、“树”为自然景物,“红雨”、“绿荫”为动态描写,“门”、“疏篱”为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淡泊过从元有道,寻常酬对不须深”意思是:我虽然淡泊名利,但在与人交往时依然有一套自己的道理,不必过于深入地探究;平常的应酬对话也不需要太费心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在与人交往中的从容淡定。“淡泊”是淡泊名利的意思,“过从”是交往的意思,“寻常酬对”是平时的交际往来,“不须深”则是指不必过于深入地探究。

“春来处处闻啼鸟,白日青天万古心”,意思是:春天来了,到处都能听见鸟儿啼叫的声音,而我们这些凡人,只能在阳光照耀下的蓝天白云下仰望那些高远的理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春来”、“啼鸟”是描写春天的景象,“白日青天”则是描写天空,“万古心”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永恒的追求。

【答案】

子贤兄赐诗兼柬谨依韵和谢并述近况呈诸兄一笑

朴学常忧岁月侵,空山渐喜断追寻。

路穿芳树飞红雨,门掩疏篱护绿阴。

淡泊过从元有道,寻常酬对不须深。

春来处处闻啼鸟,白日青天万古心。

译文:

我经常担忧自己没有深厚的学问,但如今在空阔的山野里,我却逐渐感到欢喜,因为在那里我能够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一片清净的土地。

我走在小道上,经过盛开着花朵的树木时,看到树上落满了红色花瓣,仿佛飘洒的是红色的雨点;而当我经过一扇半掩的篱笆时,那绿色的篱笆便挡住了四周的风景。

虽然我淡泊名利,但在与人交往时依然有一套自己的道理,不必过于深入地探究;平常的应酬对话也不需要太费力气。

春天来了,到处都能听见鸟儿啼叫的声音,而我们这些凡人,只能在阳光照耀下的蓝天白云下仰望那些高远的理想。

赏析:

这首诗写于乾道五年(1169)春初。当时作者在江西铅山县任上,他因被罢官而心情抑郁,寄居在铅山县东山寺内,过着清闲的生活。因此诗中有感于自己的处境而作。

首联“常忧岁月侵,空山渐喜断追寻”。前一句写自己常常担忧时间流逝太快,后一句写在空山里渐觉宁静,从而忘却了世俗纷扰。这一句以“常忧”开头,以“渐喜”结尾,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一种由愁到喜的情绪变化。

颔联“路穿芳树飞红雨,门掩疏篱护绿阴”。前一句写行走在林间小路上,经过盛开着花朵的树木时,看到树上落满了红色花瓣,仿佛飘洒的是红色的雨点;后一句写经过一扇半掩的篱笆时,那绿色的篱笆便挡住了四周的风景。这两句以“路穿”、“门掩”为线索,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颈联“淡泊过从元有道,寻常酬对不须深”。前一句写尽管我淡泊名利,但在与人交往时依然有一套自己的道理,不必过于深入地探究;后一句写平常的应酬对话也不需要太费心思。这两句既表现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又表现了在与人交往时的从容淡定。

尾联“春来处处闻啼鸟,白日青天万古心”。前一句写春天来了,到处都能听见鸟儿啼叫的声音;后一句写在阳光照耀下的蓝天白云下仰望那些高远的理想。这两句既表现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又表现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在失意之时的感慨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流畅,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