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召对金鸾殿,喜动龙颜坐赐茶。
三宿观堂谈般若,九重春色上袈裟。
海涛东去龙藏钵,鸿雁南飞月在沙。
归卧江心旧禅榻,妙高峰上望京华。

【注释】

寄天竺长老住集庆龙翔寺:寄,寄赠;天竺,佛教名词,指古印度的佛教圣地。长老,对年长僧人的尊称。龙翔寺,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建寺于梁武帝时期。住集庆,即住在金陵(今南京)。集庆,为宋元两代行都所在,故称金陵。

老僧召对金鸾殿:召,招请;对,答问;金鸾殿,皇帝召见大臣或使臣等的大殿,因用金鸾作殿名。

喜动龙颜坐赐茶:龙颜,帝王之面,此处泛指帝王的仪容,也用以喻天子。坐赐茶,即让座赐茶。

三宿观堂谈般若:三宿,即三天;观堂,佛家说法处,此指龙翔寺。谈般若,即谈论佛法。般若,佛教语,意为“智慧”。

九重春色上袈裟:九重,即多层;袈裟,僧人所穿的一种衣服,其色为黄褐色。春色指春天的景色。

海涛东去龙藏钵:海涛东去,指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龙藏,梵语,意为“龙所居住之处”,此处指龙穴。龙藏钵,即龙藏中的钵盂。

鸿雁南飞月在沙:鸿雁南飞,形容秋天大雁向南飞翔的景象。月在沙,指月亮挂在江边的沙滩上。

归卧江心旧禅榻:禅榻,即坐具,佛教徒坐用的垫子。江心,指长江中心。

妙高峰上望京华:妙高峰,即今南京市的栖霞山,又名摄山、栖霞峰、栖霞台、栖霞塔等。

【赏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与一位名叫天竺长老的僧人相别后,寄给他的诗。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友情之情。

首联“老僧召对金鸾殿,喜动龙颜坐赐茶。”是说这位天竺长老被召到皇宫去与皇帝对话。皇帝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坐在他面前,亲自为他泡茶。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南齐书·高帝本纪》载,梁武帝萧衍曾召见周颙,并让他讲论玄理。周颙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梁武帝为之击节赞赏。梁武帝后来还特地命人把周颙的讲经稿送到太乐馆去演出。另一典故是南朝梁代陶弘景常被征召到朝中,梁武帝曾亲幸其宅,与他共论道教和儒家学说,并对他说:“卿真达理者。”陶弘景听了很高兴。这两句就是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赞美长老的高才和受到皇帝的赏识。

颔联“三宿观堂谈般若,九重春色上袈裟。”是说长老在龙翔寺内住了三晚,与皇帝讨论佛家深奥的道理。皇帝被他的才智所折服,于是赐给他袈裟。这两句是对前面一句的进一步发挥,既写出了长老受宠幸的程度,又表现了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

颈联“海涛东去龙藏钵,鸿雁南飞月在沙。”是说滔滔的长江东流入大海,龙穴中的龙已回到水中去了。大雁南飞时,月光映照在沙滩上。这句诗写得很有画意。它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景的感受。

尾联“归卧江心旧禅榻,妙高峰上望京华。”是说长老告别了诗人,回到江心那棵他以前用来打坐的禅床上休息。他站在妙高峰上远眺京城长安。这句诗既写出了长老思念京都的心情,又表现出他对自己远离京都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写得很细腻,很真实。它通过对一个出家人与朝廷之间微妙的关系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关系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