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微杜若香,潮满江声寂。
扁舟古渡前,推起篷窗白。
山外日未高,波底云先赤。
隐见杏花村,依稀烟雨隔。
人间行路难,羡此丹青迹。
焉得并州刀,剪取澄江碧。
春江晚渡图
风微杜若香,潮满江声寂。扁舟古渡前,推起篷窗白。山外日未高,波底云先赤。隐见杏花村,依稀烟雨隔。人间行路难,羡此丹青迹。焉得并州刀,剪取澄江碧。
这首诗是元朝诗人卢琦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描绘了春江晚渡时的美景和诗人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江边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艰难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难以把握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诗句“风微杜若香,潮满江声寂”描绘了春江晚渡时的自然景象。杜若,即芦苇,其香气随风飘散;潮水涨满,江声寂静。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江边的景象,也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为接下来的诗句奠定了基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进入诗人的意境之中。
“扁舟古渡前,推起篷窗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场景。扁舟在古渡口前停泊,推开篷窗,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江雾。这里的“白”不仅仅是颜色上的描写,更是诗人心境的象征,象征着迷茫和未知。
“山外日未高,波底云先赤”则描绘了日出前的景色。尽管太阳还未升起,但云层已经染上了红色,这是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人间行路难,羡此丹青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艰难的认知和感慨。诗人羡慕那些被画家用丹青描绘出来的美好事物,而自己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是对春江晚渡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