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歌酒留连处,火后来看一惘然。
傍水几家初饮马,入春三月未闻鹃。
炎凉世事残城树,歌哭人声去客船。
不是危肠拚醉得,颠狂无处著诗篇。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火后》,描绘了诗人当年在火后看火后的景色,感叹世事无常,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
译文:
当年歌酒留连处,火后来看一惘然。
傍水几家初饮马,入春三月未闻鹃。
炎凉世事残城树,歌哭人声去客船。
不是危肠拚醉得,颠狂无处著诗篇。
注释:
- 当年歌酒留连处:指的是诗人过去经常来的地方,充满了欢歌和美酒。
- 火后来看一惘然:火后再看,一切都变了,感到茫然无措。
- 傍水几家初饮马:河边有几家人刚把马饮完。
- 入春三月未闻鹃:春天到了,还没有听到杜鹃叫。
- 炎凉世事残城树:世事变化无常,如同城墙上的树一样,已经变得斑驳不堪。
- 歌哭人声去客船:歌声和哭泣的声音消失了,只剩下去客船上的人声。
- 不是危肠拚醉得:不是通过拼命喝酒才能获得快乐。
- 颠狂无处著诗篇:没有地方可以写诗了,因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变化的感叹。诗人用“火后”这一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他看到了曾经热闹的地方变得荒凉,听到了不再的鸟鸣,感受到了世态人情的变化。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迷茫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