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无年尤可待,学儒无成只益馁。
羡君终岁作书痴,聚室嗷嗷穷不悔。
客来问计何所出,一饱自悬饘粥外。
平生据案畎亩心,汗简为犁笔为耒。
檗芽百氏草避耨,膏泽群经泉赴浍。
日高洛诵乌鸟悦,夜半吴吟风雨会。
世间粱谷何足道,开卷穰穰心欲醉。
旅熏辟蠹防雀鼠,更缮巾箱筑仓廥。
古言乐岁生礼义,先见儒门消鄙悖。
租符且免里正索,子本时容书客侩。
东邻有田多牛翁,日执牙筹亲细碎。
囷粮竟作谁腹饱,骑吏惊惶汗流背。
此时畬斋谈无事,峨冠正与周孔对。
礼义适口即为味,牛心菊苗皆可脍。
我诗君意两自知,且勿譊譊语儿辈。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标题是“余既题畬斋有闻纸田之说而笑者复作长篇”,这是诗的开头。
接下来是诗句和译文:
- 学农无年尤可待,学儒无成只益馁。——学农不需要时间等待,学儒没有成就只会让人更加失望。
- “学农”:指学习农业知识。
- “无年”:没有时间。
- “尤”:更加,更甚。
- “馁”:失望,沮丧。
- 羡君终岁作书痴,聚室嗷嗷穷不悔。——羡慕你整年都沉浸在书本中,即使家里贫穷也不会后悔。
- “羡君”:羡慕他,这里指诗人。
- “作书痴”:整天沉迷于书籍中。
- “聚室”:聚集在一起的家庭。
- “嗷嗷”:形容家中有人哭泣。
- “穷不悔”:即使贫穷也不会后悔。
- 客来问计何所出,一饱自悬饘粥外。——客人来访询问如何谋生,自己可以吃饱饭以外。
- “问计”:询问生活的方法或计划。
- “出”:方法或建议。
- “一饱”:一顿饭。
- “悬饘粥外”:意味着可以吃得比一顿饭还要多。
- 平生据案畎亩心,汗简为犁笔为耒。——我一生都在研究田地耕作,用汗水书写农具。
- “据案”:坐在书桌前。
- “畎亩心”:心中装满了对农业的研究和热爱。
- “汗简”:用汗水写书。
- “犁笔”:用笔写农具。
- 檗芽百氏草避耨,膏泽群经泉赴浍。——荆棘丛生的植物和各种草药躲避农具的伤害,泉水流向灌溉渠道。
- “檗芽”:指荆棘丛生的植物。
- “百氏草”:指各种草药。
- “避耨”:躲避农具的伤害。
- “膏泽”:滋润,滋养。
- “群经”:《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
- “泉赴浍”:泉水流入灌溉渠道。
- 日高洛诵乌鸟悦,夜半吴吟风雨会。——每天早晨在洛阳诵读诗歌,鸟儿们也会感到快乐;深夜在苏州吟诵,风雨交加之时,仿佛与古人共鸣。
- “日高”:太阳高照。
- “洛诵”:在洛阳诵读诗歌。
- “乌鸟悦”:鸟儿也会高兴。
- “夜半”:深夜。
- “吴吟”:在苏州吟诵。
- “风雨会”:仿佛与古人共鸣。
- 世间粱谷何足道,开卷穰穰心欲醉。——世间的粮食和谷物有什么值得说的呢?翻开书页,心情如同沉醉般愉悦。
- “粱谷”:粮谷,粮食。
- “开卷”:读书。
- “穰穰”:形容心情愉快、喜悦。
- 旅熏辟蠹防雀鼠,更缮巾箱筑仓廥。——旅途中用薰香驱赶虫蛀,防止老鼠和小鸟偷食,修补衣箱,加固仓库。
- “旅熏”:旅途中的薰香。
- “辟蠹”:驱赶虫蛀。
- “防雀鼠”:防止老鼠和小鸟偷食。
- “更缮”:修补。
- “巾箱”:衣箱。
- “筑仓廥”:加固仓库。
- 古言乐岁生礼义,先见儒门消鄙悖。——古人说,丰收之年诞生礼仪规范,先见之明的人能消除庸俗鄙陋的思想。
- “古言”:古人的话。
- “乐岁”:丰收之年。
- “生礼义”:诞生礼仪规范。
- “先见儒门”:先见到儒家思想的好处。
- “消鄙悖”:消除庸俗鄙陋的思想。
- 租符且免里正索,子本时容书客侩。——租税的文书暂时免除地方官员征税,孩子现在能够容忍书商的盘剥。
- “租符”:租税的文书。
- “且免”:暂时免除。
- “里正”:地方官员。
- “子本”:孩子。
- “时容”:现在的宽容。
- “书客侩”:书商人。
- 东邻有田多牛翁,日执牙筹亲细碎。——隔壁有位牛翁,每天拿着算盘计算着琐碎的事情。
- “东邻”:隔壁的房子。
- “牛翁”:养牛的老人。
- “执牙筹”:拿着算盘计算。
- “亲细碎”:亲自处理琐碎的事情。
- 囷粮竟作谁腹饱,骑吏惊惶汗流背。——仓库里的粮食最终被谁吃光了?骑官们惊恐不已,汗水湿透了背脊。
- “囷粮”:储藏粮食的地方。
- “竟作”:最终被谁吃光。
- “骑吏”:骑马的官员。
- “惊惶”:惊恐惶恐。
- “汗流背”:汗水湿透了背部。
- 此时畬斋谈无事,峨冠正与周孔对。——此时他在书房谈论无事,头戴官帽与孔子相对。
- “畬斋”:书房。
- “峨冠”(峨冠正与周孔对):头戴官帽,与孔子相对。
- 礼义适口即为味,牛心菊苗皆可脍。——礼义适中就是美味,牛心和菊苗都可以做菜。
- “适口”:适中的味道。
- “牛心菊苗”:牛心和菊苗都是蔬菜。
- “脍”(kuài):切成细丝的肉,泛指各种细切的肉品。
- 我诗君意两自知,且勿譊譊语儿辈。——我对你的诗理解得很深,请不要喋喋不休地对儿辈解释。
-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谦逊的态度,也传达了一种对他人作品的高度尊重。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家生活的场景和个人情感体验,展现了一种对自然、农耕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知识和学问的珍视。同时,通过对古代学者的描述和对比,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