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方絪缊,白云山之巅。
匡庐下马坟,是家卜牛眠。
人子岂不养,生人无百年。
至今心眼孤,皎如香炉烟。
人人有此云,回望俱可怜。
霜降春雨濡,何独君拳拳。
终身知孝慕,体受当归全。
一举足出言,而亲长在前。
因君与世人,死生安者天。
不见南阳行,荒哉原巨先。
但威太行险,勿羡怀英贤。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时值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秋天,诗人当时已七十八岁。此诗以白云阡为张祥卿作,是一首五言排律。首联“物外方絪缊,白云山之巅”两句点题,交代了创作背景和时间、地点。“物外方絪缊”指作者身在山中云气缭绕的仙境。“白云山之巅”则表明这是在庐山的山顶上。“物外”即超脱尘世之外,这里指诗人身处的山间仙境。“方絪緼”是正充盈,弥漫的意思。“方”在这里有“刚”的意思。“絪緼”即云气弥漫的样子,形容云雾缭绕。“白云”指庐山,因为庐山主峰海拔1474米,号称“匡庐”,“白云”就是形容庐山高耸入云的景象。“山之巅”即山的最高处,也指山的最高峰。“方”在这里有“刚刚”的意思。“方”字用得非常准确,把云雾弥漫的景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颔联“匡庐下马坟,是家卜牛眠”两句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对故乡的感情。“匡庐”指江西大余县西南的庐山;“下马坟”是作者的墓穴所在地,作者在《送张十二还乡》一诗中说:“我行今独往,君去又同归。别路青山外,青山绿水违。”可见“匡庐下马坟”指的是作者的墓地;“卜牛眠”指作者的墓地所在位置靠近牛眠岭。《新唐书·艺文志》载:“祥卿集十卷,行状一卷。”可知,“家”指作者的家。
颈联“人子岂不养,生人无百年”两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无奈之情。“人子岂不养”,意为儿子难道不能养活吗?“生人无百年”,意思是活着的人没有一百年的寿命吗?作者通过这两问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感慨。
尾联“至今心眼孤,皎如香炉烟”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孤独之感。“至今心眼孤”,意为到现在仍然感到心与眼都是孤单的。这一句中的“心眼孤”可以理解为心灵空虚或孤独寂寞,也可以理解为视力不好或看不清楚东西。“皎如香炉烟”,皎洁如同香炉中燃起的烟雾一样。这一句中的“皎如香炉烟”可以理解为月光明亮如同香炉中燃烧的烟雾一样洁白而柔和。这里的“皎若”一词用得非常巧妙。
这首诗的翻译:
在远离世俗的地方,云气缭绕,云雾弥漫,正是庐山最高峰。
山下有一座坟墓,是父亲张祥卿的安葬之地。
作为儿子,难道就不能照顾到父母的生活起居吗?
活着的人哪有一百岁长的寿命啊!
我的心灵和眼睛都感到非常孤单,就像月光下的一缕香气一样。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回头望去都会觉得可怜。
冬天的霜冻和春天的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为什么唯独你如此眷恋这片土地呢?
你的一生都在追求孝道和尊敬父母,你的品德高尚,值得人们称颂。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向世人展示孝顺和敬老的精神,你的这种品质让人钦佩。
因为你的这种精神,所以人们才会怀念并赞美你,你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不要羡慕那些能够获得皇帝赏识并得到恩宠的人,也不要羡慕那些能够得到皇上信任并受到重用的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