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白莲花,了了本无语。
禅者真大拙,破口为君举。
混俗如是翁,写之墨飞舞。
岂伊安明宗,到此究竟取。
携将江东云,去听湖上雨。
感君来相问,欲起蛰虫俯。
众生我皆病,万法立何所。
欠伸送君行,钟子琴自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作答。
“亭亭白莲花,了了本无语”,写亭亭的白莲是无口的;“禅者真大拙,破口为君举”,写禅者的言行都是大拙。“混俗如是翁,写之墨飞舞”,写他与世俗混同,如飞墨舞笔。“岂伊安明宗,到此究竟取”,意思是说,不是安名的大师,能到这里到底要取什么?“携将江东云,去听湖上雨”,“携”字写出诗人的洒脱、随遇而安,“云”“雨”二字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感君来相问,欲起蛰虫俯”,诗人因感念朋友而兴起,想惊动蛰伏着的虫兽,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众生我皆病,万法立何所”,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欠伸送君行,钟子琴自抚”,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弹奏一曲《广陵散》以示留恋。整首诗中,“亭亭白莲花,了了本无语。禅者真大拙,破口为君举。”四句诗最为突出,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答案】
译文:亭亭的白莲是无口的;禅者真是大拙,破口为你一一道来;混俗如是翁,用墨水泼洒出你的风采。不是安名的大师,能到这里到底要取什么?携将江东云,去听湖上雨。感君来相问,欲惊动蛰伏在地下的虫子。众生我皆病,万法都无所归依。
赏析:
这首诗是钟惺在杭州时写给邓中斋的一首赠言诗。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湖北竟陵人,明代学者,文学家。邓中斋,名廷锡,号中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学者、画家。钟惺与邓中斋有很深的交往,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钟惺一生好佛老,其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较深。因此,这首诗中既有禅宗的思想,也有道家的意蕴。
“亭亭白莲花,了了本无语。”写亭亭的白莲是无口的。莲花是纯洁的象征,是高洁的象征,是清雅的象征。这里借莲花喻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高、清雅、清新、清逸生活的追求。“禅者真大拙,破口为君举。”写禅者的言行都是大拙。禅者是佛家用语,指修道的人。“破口为君举”意为打破常规,为君献言献策。“混俗如是翁,写之墨飞舞。”写他与世俗混同,如飞墨舞笔。这里的“墨飞舞”既形容他的才华横溢,也暗示他的性情潇洒不羁。“岂伊安明宗,到此究竟取。”意思是说,不是安名的大师,能到这里到底要取什么?“携将江东云,去听湖上雨。”“携”字写出诗人的洒脱、随遇而安,“云”“雨”二字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感君来相问,欲惊动蛰伏在地下的虫子。”诗人因感念朋友而兴起,想惊动蛰伏着的虫兽,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众生我皆病,万法立何所?”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欠伸送君行,钟子琴自抚。”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弹奏一曲《广陵散》以示留恋。这首赠言诗语言平实、直白,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正是这种直白的语言更显得朴实自然,更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
“亭亭白莲花,了了本无语”、“禅者真大拙,破口为君举”、“混俗如是翁,写之墨飞舞”、“岂伊安明宗,到此究竟取”、“携将江东云,去听湖上雨”、“感君来相问,欲惊动蛰伏在地下的虫子”、“众生我皆病,万法立何所”、“欠伸送君行,钟子琴自抚”等八句最为突出,表现出钟惺豁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