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之湖兮云水杳,万顷晴波净如扫。
相逢渔子问二姑,大姑不如小姑好。
小姑昨夜妆束巧,新月半痕玉梳小。
彭郎欲娶无良媒,飞向庐山寻五老。
五老颓然不肯起,彭郎怒踢香炉倒。
彭郎彭郎归去来,陶令门前烟树晓。
【注释】
贯酸斋:指贯清。
彭郎词:相传汉末彭宠曾为卢文君妻,后卢文君被召入宫,彭宠感伤而作《别歌》。此处泛指离别之词。
湖:指洞庭湖。
云水杳:云雾缭绕的水波。
晴波净如扫:晴朗的水面像被扫帚清扫过一样干净。
相逢渔子问二姑:渔人相遇时向渔夫询问“二姑”之事。二姑,泛指渔家妇女。
大姑不如小姑好:渔人说“大姑”不如“小姑”好。
妆束巧:打扮得非常漂亮。
新月半痕玉梳小:形容女子梳妆打扮得像新月的一半一样美丽,梳妆用的玉梳也因梳妆而显得小巧玲珑。
彭郎欲娶无良媒:彭郎想娶媳妇却找不到合适的媒人。
庐山寻五老:庐山有五个仙人居住,彭郎想去找他们求媒。
五老颓然不肯起,彭郎怒踢香炉倒:五老仙人被彭郎激怒后生气地站起来,但彭郎却踢翻香炉,表示自己的愤怒和不屑。
【译文】
梦中遇见贯清,他吟诵的诗是汉末彭宠的《别歌》,那诗里说“大姑不如小姑”,渔夫听了就问二姑是谁,大姑不如小姑好。小姑昨晚打扮得非常好看,就像新月的一半一样美,梳妆用的玉梳也很小巧玲珑。彭郎想娶媳妇却找不到合适的媒人,于是他决定去庐山找五个神仙中的一员做媒,但五位仙人都不愿为他服务。最后彭郎生气踢翻了香炉,表示自己对此事的不满和愤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别离、思念与求偶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渔夫与二姑的对话以及诗人彭郎与五位仙人的故事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中。湖水如镜,清澈见底;云雾缭绕,水波荡漾。这种美景不仅令人陶醉,更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在诗中,渔夫与二姑的对话成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渔夫向二姑打听有关彭郎的事情,大姑不如小姑好。这一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大姑可能代表着一种传统的观念或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小姑则代表着年轻、美丽、活泼的一面。这种对比既体现了渔夫对彭郎的关心和爱护,又表达了他对传统观念的不满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决心。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束缚和限制。
诗人彭郎为了寻找合适的媒人来求婚,最终选择去庐山找五位仙人中的一员。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庐山是中国名山之一,拥有众多仙人居住。这里曾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也是他的故乡。彭郎在庐山找到了五位仙人后,却遭到他们的拒绝。这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想化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诗人彭郎在得知五位仙人拒绝为自己求婚后,愤怒地踢翻了香炉。这一动作虽然有些过激,但正是这种情绪的表达才更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婚姻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彭郎在得知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媒人时感到沮丧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的自然美景和渔夫、二姑、彭郎等人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诗歌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且富有诗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