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江水急如箭,昔见画图今识面。百川应命争先趋,东注海门如赴战。
海波怒发驱潮头,战退吴松水倒流。江潮一日两相斗,万古不决犹寇雠。
江水清兮潮水浊,江水不似潮水恶。恶潮推出海中洲,堆积江面成山丘。
官忧水害难疏凿,横江四闸同时作。潮来下闸潮平开,闸内不通潮往回。
潮波怒息卷底去,闸门又见江波怒。闸上盘涡万阵分,闸下狂澜万骑奔。
万雷吼兮万鼓发,石走沙飞乱戈甲。黄河冲破华山根,健瀑擘开青玉峡。
人言水性险且凶,不知水与人情同。情涛识浪怒且愤,不在江潮在方寸。
水险尚可避,人险终难知。人争额额罔昼夜,水争尚有潮平时。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吴松江观闸的七言古诗,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了丰富的意义。
第一句“吴松江水急如箭,昔见画图今识面。”描绘了吴松江的水势迅猛,如同箭一般,让人仿佛看到了画中的景象。这里的“水急如箭”形象地表达了吴松江水流湍急的特点。
第二句“百川应命争先趋,东注海门如赴战。”则进一步描绘了吴松江水流的强大力量,百川汇聚,争先恐后地向大海奔去,犹如奔赴战场一般,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决心。这里的“如赴战”形象地表达了吴松江水流强大的冲击力。
第三句“海波怒发驱潮头,战退吴松水倒流。”描绘了海波的愤怒和力量,它驱使着潮头向前冲击,使得原本向下游奔涌的水流被迫逆转,回到了上游。这里的“海波怒发”形象地表达了海波强大的动力。
第四句“江潮一日两相斗,万古不决犹寇雠。”则进一步描述了江潮与海潮之间的争斗,它们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较量,尽管它们的力量强大,但仍无法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就如同仇敌一样相互对峙。这里的“寇雠”形象地表达了江潮与海潮之间的对立关系。
接下来的五句则是对观闸的描述,诗人通过描绘观闸的作用,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
第六句“江水清兮潮水浊,江水不似潮水恶。”通过比较江水和潮水的清澈与浑浊,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这里的“江水清兮潮水浊”形象地描绘了两种不同水体的特性。
第七句“恶潮推出海中洲,堆积江面成山丘。”则进一步描绘了观闸的作用,它将恶潮推到了海中洲,使得原本被潮水冲刷过的江面重新沉积,形成了山丘。这里的“恶潮推出海中洲”形象地描绘了观闸对恶潮的控制作用。
第八句“官忧水害难疏凿,横江四闸同时作。”则反映了观闸建设的背景,由于水患问题难以解决,所以需要同时建造四道闸门来控制水流。这里的“官忧水害难疏凿”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对于水患问题的担忧和应对措施。
第九至十四句继续描述了观闸的作用和特点,通过描绘观闸内的水流、波浪、潮汐等自然现象,以及观闸上的盘涡、狂澜等动态画面,展现了观闸对江水流动的控制作用。这里的“潮来下闸潮平开,闸内不通潮往回”形象地描绘了观闸在潮汐变化时的操作方式。
最后两句“潮波怒息卷底去,闸门又见江波怒。”则进一步描绘了观闸的作用,当潮水消退时,闸门再次打开,江水又开始汹涌澎湃。这里的“潮波怒息卷底去”形象地描绘了潮水消退后江水重新奔腾的场景。
整首诗以吴松江观闸为切入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观闸对江水流动的控制作用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古人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