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 ,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从内容、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首先读懂全诗,抓住诗眼“旧游”“换新愁”“隋堤犹翠柳”等关键字词,然后逐句分析诗句,最后概括主旨。“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写自己凭吊历史遗址,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怀。“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用景物描写烘托自己凭吊历史遗址时的心情。颔联“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两句,以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遭遇的不平之感。尾联“休!来往愧沙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处境及所处时代的不满与愤慨。
【答案】
①越调·寨儿令·次韵怀古(节选)
②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
③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
④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
⑤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
⑥休!来往愧沙鸥。
⑦译文:
我写下旧日游踪,换来新的忧愁,在玉箫声中醒来后独饮江边楼上。
昔日黄鹤矶头,今日何处?只有白鹭在江边自由自在。那烟波浩渺的长江水和悠悠的白云相随。
那些曾经英武的楚汉英雄如今都去了哪里?只有那滔滔的江河仍在不断地冲击着历史的沧桑。
当年隋堤依然郁郁葱葱,而汉朝的土地已被淤平。
唉!往来之间愧对沙鸥。
赏析:
本篇是一首怀古词作,上片由凭吊古迹起兴;下片则由凭吊古迹生感慨。
开头三句话点明凭吊的对象——古迹。“写旧游”一句,即指凭吊古迹。“换新愁”一句,即说凭吊古迹之后,又添了新的忧愁。这种愁绪,不是一般地发,而是因凭吊古迹而起。“玉箫寒酒醒江上楼”,写凭吊古迹之后的所见所感。“玉箫”句,写凭吊古迹时听到的箫声。“寒酒”句,写凭吊古迹时看到的情景:寒风凛冽,江上楼阁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醒”字写出了当时凭吊者的心情。
接着二句,承上启下:“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这几句,写凭吊古迹所见之景。这三句话写得很有层次:先写凭吊古迹时看到的黄鹤矶头,再写凭吊古迹时看到的白鹭汀洲,最后写凭吊古迹时看到的江上烟水。这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一重比一重大。黄鹤矶头,是凭吊古迹时所见的第一层景象;白鹭汀洲,是凭吊古迹时所见的第二层景象;而江上烟水,又是凭吊古迹时所见的最远处的景象。这样层层深入,使凭吊者的情感步步升高。
“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何在?七国春秋”两句,既是设问,也是反诘。“七国春秋”指的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浪淘尽千古风流”是说: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早已消逝无踪。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同时也是全词感情的归宿点。“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隋堤犹翠柳”,说的是隋朝留下的堤防上的垂柳依然郁郁葱葱,而汉朝的土地已被淤平。这两句是对前二句的进一步补充说明。“隋堤犹翠柳”,既是写景,也是借景抒情。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隋堤上的垂柳却依然郁郁葱葱。这两句既写出了隋堤的景色,也写出了隋堤上垂柳的象征意义。隋堤上的垂柳象征着隋朝遗留下来的东西,而隋堤本身的毁坏则是隋朝灭亡的标志。所以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借景抒情。“汉土自鸿沟”一句,写的是汉代的疆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一带。汉代疆界的辽阔,与隋朝相比,显然要广阔得多。“汉土自鸿沟”一句,既写出了汉代疆界的现状,也写出了汉王朝的强大。汉代疆界的辽阔和汉王朝的强大是值得称颂的,而今天却只剩下一条鸿沟,这是令人痛心的。这两句既写出了汉代疆界的辽阔,也写出了汉代疆界现状的可悲。“休!来往愧沙鸥。”这句是对前面四句的总评。这四句话都是写凭吊古迹所见所感的内容,其中既有凭吊古迹时的所见,也有凭吊古迹时的所感;既有凭吊古迹时的情景,也有凭吊古迹时的情感。总之,这是一篇有情有理的文章。
全词以凭吊古迹为线索,层层推进,结构严谨。上片由凭吊古迹起兴,由凭吊古迹而生新愁,再由凭吊古迹而生感慨;下片由凭吊古迹而生感慨,再由凭吊古迹而生悲凉之情。全词情感跌宕起伏,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