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是元代文人吴澄撰写的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籍。立夏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开始长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诗句解读: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夏”中的“立字解见春”,这里的“立”指的是建立、开始的意思,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立夏则是春季的继续,万物在此时节进入成长阶段。
- “夏,假也”,意味着夏天是季节的过渡期,万物在这个时期都处于旺盛的生长状态,与秋天收获的状态形成对比。
-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句诗表达了立夏时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它们的活力和规模,这与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有关,即万物在这个时期都在迅速成长。
- 诗意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立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理解了四季更替的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诗歌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蝼蝈鸣”、“蚯蚓出”等,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立夏时节的自然景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赞美,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勃发的美好期待。在立夏这个节气里,人们看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展现,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和希望。
- 文化背景:
- 立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古人认为立夏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同时也是人们开始忙碌准备夏日生活的时候。
- 在古代,立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种植庄稼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季节的转换,更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不仅是一本介绍节气的书,更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文化传统的学问。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