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上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去声】矣。
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鵙【音局】始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
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后,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芒种
诗词原文
芒种【上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鵙【音局】始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
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后,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译文
五月是芒种,标志着有芒刺的谷物可以开始种植了。
螳螂开始产卵。螳螂是一种草虫,在深秋时饮用风和露水,感受一种阴气而出生,能捕食蝉并食用,因此又名杀虫;又被称为天马,因为其飞翔敏捷如同马匹;还有称为斧虫,以前两只脚的形状类似于斧头,名称不一,根据各地的习惯而称呼不同。在深秋时,螳螂会在林间产下一百个蛋,到了这个时候就会破壳而出,中药材桑螵蛸就是这种螳螂的果实。
鵙开始鸣叫。鵙是一种名叫百劳的鸟类,《本草》称之为博劳;朱熹在《诗集传》中的注解说:“博劳”是“恶声”之鸟,可能是枭类的鸟类。曹子建在《哀鸟赋》中说:“百劳在五月鸣叫。”其叫声像鵙鵙的声音,因此以此命名,类似俗语所说的浊温。所以《埤雅·禽经注》说:“伯劳不能高飞,只是直着飞罢了。” 《诗经》说:“七月鸣鵙。”大概是在周代的夏季五月。
反舌不发声。各种书籍认为百舌鸟是因为能够反复其舌头而得名。但特别注释说是虾蟆,可能是因为蛙属于舌尖朝内的物种。现在有人反对这种看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百舌鸟在此时发出的声音。然而,如果误认为它正在鸣叫,那么可能就会错过这个时机。陈氏说:螳螂、鵙都属于阴类动物,感受到一点点阴气就会或者出生或者鸣叫。反舌在感受到阳气的时候会发出声音,遇到微阴就无声了。
赏析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芒种节气的特点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
- 节气特点:芒种是一个农忙的节气,人们忙于夏收、夏种和夏管,体现了“春争日,夏争时”的农忙时期。
- 螳螂生长:描述了螳螂从深秋到初夏的生长过程,展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鵙的鸣叫:鵙作为一种特殊的鸟类,其鸣叫与季节变化有关,反映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
- 反舌无声:反舌鸟在特定环境下会暂时失去声音,这反映了自然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相关典故
《孟子》中有记载关于螳螂的传说:战国时期的《孟子》记载了一个关于螳螂的故事:一只螳螂在田野里捕食蝉,而它的前肢举起准备捕捉时,正好看到一只巨大的蜘蛛从远处慢慢爬过来。螳螂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结果被蜘蛛活捉了。这个故事形象地展现了螳螂捕食时的专注和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