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无远兴,晚憩傍深村。
涧涩水争道,桑空草托根。
断桥回老马,熟果聚饥猿。
解后僧同话,归来人掩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从题材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与风格、结构与思路等角度赏析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意境、构思等,然后逐句解读其意象,把握其象征意义及作者的主旨,并分析所用修辞及表达技巧。此题要求“赏析”,所以答题模式一般为:“(某句)……(用词准确或生动形象;运用了某种修辞或描写方法,突出了……;表达了……的情感)。”“(诗句)……(内容上: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表达了……的情感,批判了……的行径,歌颂了……的精神品质)。”(注:每点限1分,共4分)

【答案】

①首联点明题旨,写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厌倦。②颔联写景,写出了深村环境的特点。③颈联写景,以老马、饥猿为喻,写出了晚景萧条之状。④末联写情,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后的心情。(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译文:

我索居在深山中却没有远大的抱负,晚上休息就在那幽深的村庄里。涧谷狭窄水流争着流,桑树稀疏野草就托起根来。断桥边老马回旋,熟透的果实聚集饿猿。僧人们谈完话之后便一起散去,归来的人们把门掩上。

赏析:

此诗是王籍隐居东阳山期间所作。首两句“索居无远兴,晚憩傍深村。”交代自己住在深山之中,没有什么大志向,傍晚时分,便在山村里小憩一下。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深沉的人生感慨。诗人虽然身处深山之中,但并不满足于过这种隐居生活,而是希望有更大的作为,因此才有“晚憩”的举动。颔联“涧涩水争道,桑空草托根。”紧承上文,进一步描写了深山的环境特点。涧谷狭窄水流争着流,桑树稀疏野草就托起根来,这些自然景物都写得十分逼真,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颈联“断桥回老马,熟果聚饥猿。”则又由实入虚,将镜头对准了老马和饥猿,写出了晚景萧条之状。尾联“解后僧同话,归来人掩门。”写诗人回到山村与僧人闲谈,然后回家闭门不出。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寓含着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悲凉之感。整首诗通过对深山景色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