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宿村溪远,逢人面目生。
习移多佩犊,气怒斗呼鹰。
天阔秋阴重,风高夜柝惊。
迟明怀宿饱,股慄履春冰。

【注释】

道中 其二:在山路上行走。

觅宿——找地方住宿。

溪——小河。

生——陌生貌,这里指“面目生”。

习移——久居某地。

多佩犊——有多个牲口。

气怒——怒气冲冲。

斗——争斗。

天阔——天空辽阔。

秋阴——秋天的云。

夜柝(tuò)——夜间巡逻用的梆子。

迟明——破晓时分。

怀—怀念。

饱:吃足了。

股栗—形容因寒冷而战栗。

履春冰——踏着初春的冰雪。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写,诗人在旅途之中,遭遇到不少困难和艰辛,因此诗中透露出一种悲凉、辛酸的情感。全篇用词简练,语言质朴,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助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

第一句“觅宿村溪远”,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寻找住宿的场景,村溪远离城市,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第二句“逢人面目生”,则表现了诗人在陌生的人群中感到陌生和不安,因为“面目生”意味着与陌生人相处时会感到陌生和害怕。第三句“习移多佩犊,气怒斗呼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他被迫与一群凶猛的野兽为伴,不得不学习如何与它们相处,同时也要面对被激怒后可能引发的冲突和危险。第四句“天阔秋阴重,风高夜柝惊”,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恐惧,广阔的天空和沉重的秋云象征着压抑的氛围,而夜晚的梆声则让人感到不安和惊恐。最后一句“迟明怀宿饱,股慄履春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恐惧。他怀念着过去吃饱喝足的日子,但同时又担忧自己将踏上危险的旅程,不得不忍受寒冷和艰难。这首诗通过描述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