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出东门,怅望东门道。
折兰赠所思,所赠非所好。
岂无千丈红,相媚一饷好。
终然失所性,不肯寘怀抱。
秋风日以高,玄发日以缟。
携兰种幽谷,佩服从吾老。

注释:

  1. 驱车出东门:驱车离开东方的城门。
  2. 怅望:失望,怅惘。
  3. 折兰:指折下兰花赠人,比喻赠送别人礼物。
  4. 所思:指思念的人。
  5. 非所好: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合心意。
  6. 相媚:相互取悦。
  7. 失所性:失去了本真。
  8. 不肯寘怀抱:不愿意把兰花种在怀中或身边。
  9. 秋风日以高:秋风一天比一天高。
  10. 玄发日以缟:黑发一天比一天苍白。
  11. 种幽谷:把兰花种在幽深的山谷里。
  12. 佩服从吾老:跟随我一同老去。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逸归园生活的诗,表现了归隐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恬淡宁静,语言朴实自然。
    首先看首句“出东门”,是交代了作者归隐的地点。诗人从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而行,来到东门,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无奈。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繁华而喧闹,但诗人却选择远离喧嚣,独自归隐到东门。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表现,也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反思。
    接着是第二句“怅望东门道”。这里的“怅望”不仅仅是简单的失望和惆怅,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深深地影响了后面的诗歌创作。
    然后第三句“折兰赠所思”。这里提到了“所思”,也就是诗人心中所想之人。然而,他送出的礼物——兰花,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人喜欢的东西。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复杂和微妙。
    第四句“所赠非所好”,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矛盾和挣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和复杂,以至于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矛盾。这既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接下来的五、六两句“岂无千丈红,相媚一饷好。”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他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却又觉得这种喜欢是短暂的,不真实。这种矛盾和挣扎,使他的内心更加痛苦。
    第七句“终然失所性,不肯寘怀抱”更是直接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无法将兰花种在怀中或身边。这种失去,既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秋风日以高,玄发日以缟”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这个景象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它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深思考。
    最后三句“携兰种幽谷,佩服从吾老”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展望。他认为,只有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这种追求和展望,既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