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谓儒冠误,穷愁方弃书。
十年心不展,万里意何如。
司马归无屋,冯欢出有车。
吾曹犹未化,烂醉且穹庐。
《酬方塘赵待制见赠》是宋朝诗人汪元量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提供必要的注释和赏析。具体如下:
- 久谓儒冠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家知识分子生涯的失望和困惑。在作者看来,长期的读书生涯并未带给他应有的成就或满足,反而增加了他的烦恼和压力。”儒冠”指的是古代士人佩戴的文士帽,象征着知识分子的身份,而”误”则表示作者认为自己被这一身份所束缚。
- 穷愁方弃书:这里的“穷愁”形容了作者在贫困和忧愁中的生活状态。当生活陷入困境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书本或其他知识追求,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弃书”即放下书籍,反映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之举。
- 十年心不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长期无法实现个人抱负的心理状态。”十年”暗示了作者在某一领域(可能是军事、政治等)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终仍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心不展”则表明了心中的郁结和不满,因为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未能带来期望的结果。
- 万里意何如: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万里”在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所处的广阔空间或远大的目标,意味着距离遥远、困难重重。”意何如”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感,他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感到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 司马归无屋:这句诗引用了历史典故,”司马”指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人。据史书记载,他因才华出众而被汉武帝赏识,后被封为“文君”,但后来却被诬陷谋反而被迫离开长安,流落至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这里的“无屋”可以理解为没有容身之地或没有稳定的居所,象征着作者当时的处境艰难,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 冯驩出有车:此句同样引用了历史人物冯谖的故事。冯谖曾在孟尝君门下担任食客,后因其才能被孟尝君赏识,并得以重用。然而,当冯谖提出分家产给穷人时,孟尝君却拒绝了。冯谖因此感叹自己的贫穷和无能,但最终孟尝君还是给予了他一辆豪华马车以供出行之需。这里的“出有车”象征着一种外在的物质享受,虽然可以给人带来暂时的安慰,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内心的空虚和不满。
- 吾曹犹未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怀疑。”吾曹”是对同辈人的谦称,”犹未化”则意味着还没有完全转变成理想中的自己。这里的“未化”可能暗示着作者尚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或方法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 烂醉且穹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醉酒后的放松画面。”烂醉”形容酒量极好,喝得十分畅快;”穹庐”通常指蒙古包,这里可能借指游牧民族的毡帐或帐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方式——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痛苦和不安,让自己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之中,以此来忘却现实的痛苦。
汪元量的《酬方塘赵待制见赠》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体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