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屋夜明寒,引纸一长吁。
贫无食肉相,颇悔身业儒。
晨出生谒入,被褐而长须。
颖脱殊可喜,文翰定自娱。
自言中山徒,常与陈玄俱。
醉曾挥草圣,闲或写桃符。
最爱王逸少,勉随刘寄奴。
嗟生不自惜,貌泽神亦枯。
世多宏肇辈,幸我非二苏。
【注释】
赠笔生:指赠笔人。笔,即文房四宝中的笔。杨日新:作者的朋友。“雪屋夜明寒”:指冬夜寒冷,但有雪屋的灯光。雪屋,用雪覆盖的屋子,比喻穷困潦倒。“引纸一长吁”:因贫穷而叹息。引纸,即卷轴、卷子,指书信。“贫无食肉相”:没有吃肉的钱来招待宾客。“颇悔身业儒”:对所学知识感到惭愧,觉得没有用处。“晨出生谒入,被褐而长须”:早晨起床去拜访客人,身穿粗布衣服却留长胡须。被褐,即穿破衣。长须,形容年老,也指留长发。“颖脱殊可喜,文翰定自娱”:才华出众,实在令人高兴,文字一定可以自娱自乐。颖脱,才华超群。“自言中山徒,常与陈玄俱”:《晋书》记载,张华字茂先,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曾任秘书监,所以杨日新自称是中山人。陈玄,即陈寿,字长文,蜀郡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这里指他也是山阴人。“醉曾挥草圣,闲或写桃符”:喝醉了就写字绘画,空闲时就写春联。“最爱王逸少,勉随刘寄奴”:最喜爱王献之(王羲之之子),努力效仿刘琨。《晋书·王献之传》说他好学不倦,书法精妙绝伦,世人称为“王右军”。刘寄奴为刘琨的字。“嗟生不自惜,貌泽神亦枯”:感叹自己不能爱惜身体,容貌虽然漂亮,精神却已经衰颓。“世多宏肇辈,幸我非二苏”:世上很多人都是像司马昱那样的人,但我有幸不是司马绍和司马曜。司马昱即司马道子,东晋时权臣;司马绍和司马曜都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儿子,都当过皇帝。“二苏”,泛指司马家族中的人。
【赏析】
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之前不久,当时杨日新在长安任左拾遗,这首诗是他给杨日新的一首赠别之作。全诗通过赠笔人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和劝诫语,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不甘于平庸,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
首句以“雪屋夜明寒”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景象。这既是环境的描写,也为下文杨日新的生活境遇和心情做铺垫。“引纸一长吁”则表现了他在贫困交加、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时的无奈和悲愤之情。“贫无食肉相”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失望。然而,杨日新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在艰难困苦中仍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句“颇悔身业儒”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读书学习的执着追求。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能够带来改变命运的力量。“晨出生谒入”一句,描绘了他早起出门去拜访朋友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他勤于交往、乐于助人的品格。“被褐而长须”一句,既表现了他年事已高、发白苍苍的形象,也暗含了他虽已步入晚年但仍保持着旺盛的精神和充沛的活力。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杨日新的才华和个性。“颖脱殊可喜,文翰定自娱”两句赞美了他的才华横溢,同时他也懂得如何享受自己的生活。“自言中山徒”,则是他自称出身于中山学派(一个以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世家)。“常与陈玄俱”,表明了他与陈玄一样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醉曾挥草圣,闲或写桃符”两句则描绘了他饮酒作画、书写春联的潇洒生活状态。“最爱王逸少,勉随刘寄奴”两句则表达了他崇尚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愿意效仿刘琨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最后两句“嗟生不自惜,貌泽神亦枯”则是杨日新对于自身境遇的感慨与总结。他认为既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应当珍惜现有的一切,保持内心的充实和平和。“世多宏肇辈,幸我非二苏”两句则是他的自我安慰之词,他相信自己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并非如司马道子、司马道子等人那样沉溺于享乐而无法自拔。同时,他也明白自己不是司马绍和司马曜那样的庸碌之人,而是有着卓越才华和远大志向的才俊之士。
这首诗通过杨日新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和劝诫语,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不甘于平庸、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展现了杨日新的才华横溢、高雅艺术追求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