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会上十三人,当时世道如初春。
洛阳牡丹非昔比,妖怪百出年年新。
我见此图泪如雨,诸老翩然过何许。
何时梦见洛阳春,郑公插花潞公舞。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耆英会上十三人,当时世道如初春。
  • 耆英会: 指唐代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政府任职。
  • 十三人: 表示人数,也暗示这是一次精英荟萃的集会。
  • 世道如初春: 形容当时社会环境良好,如同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1. 洛阳牡丹非昔比,妖怪百出年年新。
  • 洛阳牡丹: 中国四大名花之一,这里可能比喻洛阳的繁荣或美丽。
  • 妖怪百出: 形容事物变化多端,常有新奇之事发生。
  • 年年新: 表示这种情况每年都在重复出现。
  1. 我见此图泪如雨,诸老翩然过何许。
  • 泪如雨: 形容看到此图而感动流泪。
  • 诸老翩然: 形容多位老者优雅地经过。
  • 何时梦见洛阳春: 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
  • 郑公插花潞公舞: 引用了历史人物郑畋(郑公)和李德裕(潞公),他们曾在洛阳为官,与诗中的洛阳相关联。

译文
耆英会上的十三位杰出人物,那时的社会就像初春一般清新美好。洛阳的牡丹不再像从前那样,每年总有新的变化和妖怪出现。看到这幅图让我泪流如雨,众多老人优雅地经过何处?何时能够再次梦见洛阳的美好时光,让郑公(郑畋)插花,潞公(李德裕)舞蹈?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诗。通过对耆英会上的场景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诗中用牡丹作为洛阳的代表,象征着当时的繁荣景象;而妖怪的出现则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后一句通过梦回洛阳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