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出云中,一战平城破。
居庸守将亡,京畿游骑逻。
有客赴澶渊,无人送临贺。
奸臣兴弑逆,时君远迁播。
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
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宠遇命前席,客星侵帝座。
万里金山行,三经玉门过。
于阗岁贡修,燉煌兵势挫。
国维张礼义,民生重食货。
黜陟九等分,幽明三载课。
小人绝觊觎,贤才无轗轲。
功名本忌盈,庙堂难久坐。
老矣盍归来,归欤可重和。
俯仰不心惭,宽弘从面唾。
清浊自沙汰,精粗任扬簸。
赋性嗜疏闲,高眠乐慵惰。
苍鸡粗庖充,黄犊足梨拖。
幼子事耕锄,老妻供碓磨。
随分养馀龄,虽饥而不饿。
【注释】
①天兵:指朝廷军队。出云中:出兵云中郡,即今山西右玉县一带。②一战平城破:一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进攻澶州,宋军大败。③居庸守将亡:居庸关守将郭崇韬战死。④临贺:指宋真宗时南迁的王钦若、陈尧叟等奸臣。⑤奸臣兴弑逆:指王钦若、陈尧叟等奸臣谋害太子李弘冀。⑥时君远迁播:指赵光义即位后,宋真宗南逃至金陵。⑦圣主得中原:指周世宗柴荣灭掉后周,收复中原地区。⑧明诏求王佐:指北宋太祖赵匡胤起兵讨伐李重进,并任命他为东南面行营都部署,封检校太师。⑨胡然北海游:胡然,犹言胡说。指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有人诬告王审琦谋反,周世宗将其贬往北海。⑩不得南阳卧:不得,不能。南阳,今河南邓州市西。指宋朝初年,有人诬告张彦升谋反,他被贬往南阳。⑪宠遇命前席:宠遇,恩宠和待遇。前席,古制,坐席之前,以待客,故称。指宋朝初年,有人诬告张彦升谋反,皇上把他从狱中释放。⑫客星侵帝座:客星,星名,指参宿星。帝座,帝王所坐之位。指宋真宗时,有人诬告张彦升谋反,皇上将他释放并赦免了他。⑬万里金山行:金山,即金山寺,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北的飞来峰下。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⑭三经玉门过:三经,三次经过玉门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⑮于阗岁贡修:于阗,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县西南。岁贡,每年向中央贡献土特产。于阗每年向中央贡献土特产。⑯燉煌兵势挫:燉煌,古国名,汉时属河西四郡之一,在今甘肃西部。兵势,军事力量。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⑰国维张礼义:国维,国家维护。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⑱民生重食货:民生,人民生活。食货,粮食和布帛等日用品。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⑲黜陟九等分:黜陟,指选拔任用人才。黜,罢除;陟,擢升。九等,古代把官爵分为九级。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⑳幽明三载课:幽冥,阴间。三载,三年。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㉑小人绝觊觎:小人,指奸邪之人。觊觎,贪心不满足。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㉒贤才无轗轲:轗轲,形容道路崎岖不平,比喻受挫折或受委屈的人,也指处境困难的人。贤才,才能出众的人。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㉓功名本忌盈:忌盈,忌讳满溢。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㉔庙堂难久坐:庙堂,古代诸侯王及大臣议事之处。难久坐,不容易长久做下去。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㉕老矣盍归来:盍,合。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㉘归欤可重和:欤,语气词,可。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㉙俯仰不心惭:俯仰,低头抬头。心惭,心里惭愧。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㉚宽弘从面唾:宽弘,宽广宏大。从面唾,随处吐口水。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㉛清浊自沙汰:清浊,清水和浊水。沙汰,筛选。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㉜精粗任扬簸:精粗,精微和粗俗。扬簸,扬起簸扬。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㉝赋性嗜疏闲:疏闲,闲散恬淡。赋性,天生性格。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㉞高眠乐慵惰:高眠,安闲睡眠。慵惰,懒惰懈怠。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㉟苍鸡粗庖充:苍鸡,公鸡。粗庖充,粗陋的庖厨。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㊱黄犊足梨拖:黄犊,黄色的小牛犊。足梨拖,拖着梨果。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㊲幼子事耕锄:幼子,小孩儿。耕锄,耕作锄地。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㊳老妻供碓磨:老妻,妻子已老。碓磨,舂米和磨面的石臼和磨盘等农具。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㊴随分养馀龄:随分,随意的意思。养馀龄,保养余年。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虽饥而不饿:虽饥,虽然饥饿。不饿,不受饥寒折磨。指张彦升被放逐到杭州时的情景。
【赏析】
《和平阳张彦升见寄》是一首七律,全诗八句28字,每句7个字。此诗写张彦升被贬到杭州的经过,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感慨之情。
“天兵出云中”,开篇点题,写出了张彦升被派去征伐契丹的背景。接着诗人写到:“居庸守将亡”,又写出了张彦升被俘后的悲惨遭遇。“有客赴澶渊”,则写出了张彦升被遣往南方的情状。“无人送临贺”,更表现出张彦升的无奈与凄凉。这几句诗,通过写战事失利、守将战死,以及张彦升被迫流亡,从而写出了张彦升的无辜受害,同时也反映了宋辽之间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奸臣兴弑逆”,诗人指出了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奸臣的乱政。接下来,“时君远迁播”,更是直接点出了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君主的昏庸误国。最后两句“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奸臣乱政的强烈不满。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正义的渴望和对奸臣的痛恨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叙事清晰流畅,通过对张彦升被贬的经历的描绘,反映出了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正直之士遭逢不幸的同情之心。同时,诗歌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