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城去,劳复劳,途中哀叹声嗷嗷。
几年备外敌,筑城恐不高。
城高虑未固,城外重三壕。
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
脂膏尽,犹不辞,本期有难牢护之。
一朝敌至任推击,外无强援中不支。
倾城十万户,屠灭无移时。
敌兵出境已逾月,风吹未干城下血。
百死之馀能几人,鞭背驱行补城缺。
修城去,相对泣,一身赴役家无食。
城根运土到城头,补城残缺终何益。
君不见得一李绩贤长城,莫道世间无李绩。

诗句赏析如下:

  1. 内容概括
    赵元在《修城去》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描绘了外敌的威胁、筑城的艰难以及战争带来的破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2. 艺术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几年备外敌,筑城恐不高”与“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细节描写:通过对“一锹复一杵,沥尽民脂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民的辛劳和牺牲。
  • 抒情: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1. 关键词汇
  • :全篇贯穿着对战争的担忧,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 :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如“一滴泪,一个家,一滴血,一座城”。
  • :描述了筑城的过程艰难,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
  1. 结构分析
  • :通过描写外敌的威胁,引出筑城的紧迫性。
  • :详细描绘筑城的过程及其艰辛。
  • :转折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总结战争的破坏性,表达了和平的向往。
  1.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战争中人民受苦的深深同情。
  • 全诗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1. 文化背景
  • 金朝时期,社会动荡,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
  • 赵元作为定襄人,其创作可能也受到了当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修城去》不仅是一首反映战争残酷和人民苦难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深情和爱国情怀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