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仙地僻,向西山深处,倚云栖迹。
俯视峰峦千万叠,隔断红尘消息。
闲步烟萝,静吟风月,此事何人议。
修真上士,更于何处寻觅。
一带无尽山川,洞天幽圃,自有神仙域。
名利相缠谁得到,难伴清虚闲客。
碧洞高眠,清岩稳坐,岂羡王孙宅。
我来几度,此中留意多日。

【注释】

无俗念 通仙观作:没有世俗的杂念,在通仙观修行。通仙观:相传为仙人炼丹之所,位于西华山深处。

通仙地僻,向西山深处,倚云栖迹。通仙观:传说中仙人修炼的地方。地僻:偏僻,远离尘世喧嚣。西山:西华山。深处:指深山之中。倚云:靠在云端。栖迹:栖息。

俯视峰峦千万叠,隔断红尘消息。俯视:从高处向下看。峰峦:山峰和山峦。千叠:形容山峰重叠的样子。红尘:人世间的繁华与喧嚣。消息:消息,这里指讯息。

闲步烟萝,静吟风月,此事何人议。闲步:悠闲地散步。烟萝:烟雾缭绕的草木。静吟:静静地吟诵。风月:自然景物。此二句写道士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

修真上士,更于何处寻觅。修真:修炼道术的人。上士:地位高、德行高的贤者。更:再。

一带无尽山川,洞天幽圃,自有神仙域。一带: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幽圃:幽静的花园。神仙域:仙境。这四句描写了道教所追求的清静之地。

名利相缠谁得到,难伴清虚闲客。名利相缠:名利纠缠不清。谁得到:谁能得到?清虚闲客:清闲自在的人。这几句抒发了诗人对名利纷争的感慨。

碧洞高眠,清岩稳坐,岂羡王孙宅。碧洞:清澈的山洞。高眠:在山洞里安息。清岩:清澈的岩石。王孙:指贵族子弟,借指富有人家。这两句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

我来几度,此中留意多日。我来:我来到这个地方。留意:留心,注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游览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于西华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图画。全诗以“无俗念”为题,强调了修行者要保持心境清净,不被世俗所累,这是道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首联“无俗念,通仙观作”,点明了主题,表示修行者要远离尘世喧嚣,专心修道。“西华”二字暗指作者隐居之地,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坚定与决心。

颔联“通仙地僻,向西山深处,倚云栖迹。”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所在环境的独特性及其内心状态。这里的“僻”、“深”、“倚云”等词语,都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宁静的境界中。

颈联“俯视峰峦千万叠,隔断红尘消息。”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展现了修行者的心境。这里的“俯视”、“峰峦”、“千万叠”等词语,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感受到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同时,“隔断红尘消息”则揭示了修行者对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表现出其对名利得失的淡然处之。

尾联“碧洞高眠,清岩稳坐,岂羡王孙宅。”则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这里的“碧洞”、“清岩”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所居住的环境之美,而“高眠”与“稳坐”则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最后一句“岂羡王孙宅”,更是将修行者与富贵人家进行对比,凸显出其淡泊明志的高洁品格。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其追求心灵宁静、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