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天一片,浴鸳鸯千百、雨消波浅。藕未生钱蒲已绿,烟际翠篙徐点。蚕豆花繁,鸡桑叶少,古水烧香岸。双双钿朵,东西沿镜青断。
不用唤笛莺唇,茶仙词叟,尽自挥金碗。怎被衣香招步屧,又向桥根系缆。红友方浓,丝杨影外,早觉斜阳淡。钓人归矣,玉虫风里零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并结合语境作答。本题要求学生对这首词逐句进行翻译,注意重点字词“俗念”“山子”等。
此词是作者泛舟硖石时所写,全词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游山玩水时的愉悦心情,表达了词人的隐逸之志。
上片写泛舟硖石时的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慨。首句“无俗念”三字表明词人此时心境恬淡,不染尘埃,不为俗事烦恼。“招同”,邀请同伴一同来。“皆山、山子、奕庵、鹿堂、远是”,都是与作者交游的友人。这一句表明词人此次泛舟硖石,有众多知心好友同行。“泛舟”,泛指在河上划船。“硖石”,“即今浙西硖石县”。硖石为浙江天目山支脉,东临钱塘江,西接富春江。此处指泛舟至硖石江口。“鱼天一片”,形容江面开阔,水天一色。“浴鸳鸯千百、雨消波浅”,描绘了一幅鸳鸯在水中嬉戏的画面。“鸳鸯”即鸳鸯鸟,泛指水中的游鱼。“藕未生钱蒲已绿,烟际翠篙徐点。”两句写水边景色。“莲藕”是夏季常见的水生植物,而“钱”则是一种古代铸钱的器具,这里用钱代藕。“烟际”即水面雾气弥漫之处。“翠篙”,指绿色的水竹。“蚕豆花繁,鸡桑叶少”,描写了蚕豆花繁盛,而桑树却因缺水而叶子稀少的景象。“古水烧香岸”,描绘出岸边烧香祭拜的场景。“双双钿朵,东西沿镜青断”两句写男女恋人相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们像一对情人,手挽着手,沿着溪流走,一边走一边赏景。“钿朵”即镶嵌在女子脸上的首饰。“东西沿镜青断”,意思是说他们的手挽着对方的手,沿着溪流走,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地相互映照着,仿佛连影子也分成了两半。
下片写词人内心的感受。“不用唤笛莺唇,茶仙词叟,尽自挥金碗。”这三句意思是说,他不需要吹笛子的美女陪伴,也不用吟诗作赋的高士相伴,只要自己能够尽情享乐即可。“怎被衣香招步屧”,意思是说,怎么就会被那迷人的香气吸引,以致于不由自主地要迈开步子呢?“又向桥根系缆”,意思是说,他又会被那诱人的美景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想要系上缆绳。“红友方浓,丝杨影外,早觉斜阳淡。”“红友”指美丽的女子。这两句意思是说,那些美丽的女子已经聚拢到一起了,而远处的柳树也显得格外地婀娜多姿。“钓人归矣,玉虫风里零乱。”最后这两句意思是说:钓鱼的人回来了,而那些随风飘散的落叶就像玉虫一样零落不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词的上阕主要写泛舟硖石时的所见之景及因此而生出的联想和感慨。起头“无俗念”三字表明词人此时心境恬淡,不染尘世杂念,不为世俗之事烦忧。接着写泛舟至江口的情景:“招同”四句,分别写了同游的友人、泛舟江中、鸳鸯戏水以及两岸风景。其中“山子”指的是作者的朋友王山子(王士祯),“奕庵”指的是作者的朋友陈奕庵(陈维崧)。这些朋友都在作者身边。“泛舟”二字写出了泛舟的动作。“鱼天一片”二句,写江面宽阔、波光粼粼的景象。其中“浴鸳鸯”三字形象生动,把鸳鸯戏水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紧接着写岸边的景物:“藕未生钱蒲已绿,烟际翠篙徐点。”荷花尚未开放就长出了钱形的荷钱,蒲草也已经长出了绿叶,而水中的芦苇却依然枯黄。这里的“烟际翠篙”是说在烟雾缭绕之间,翠色的芦苇轻轻摇曳。“蚕豆花繁,鸡桑叶少”,描绘出蚕豆花繁盛,而桑树却因缺水而叶子稀少的景象。这两句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特点,又表现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古水烧香岸。”描绘了岸边烧香祭拜的场景。“双双钿朵”,意思是说他们的手挽着对方的手,沿着溪流走。“东西沿镜青断”,意思是说他们的手挽着对方的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互相映照着,仿佛连影子都分成了两半。
下片主要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不用唤笛莺唇,茶仙词叟,尽自挥金碗。”这三句的意思是说,他不需要吹笛子的美女陪伴,也不用吟诗作赋的高士相伴,只要自己能够尽情享乐就可以。其中“茶仙”是指唐代大诗人陆羽,“词叟”则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别称。这两处都是借古人之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接下来“怎被衣香招步屧”,意思是说,怎么就会被那迷人的香气吸引,以致于禁不住要迈开步子呢?“又向桥根系缆”,意思是说,他又会被那诱人的美景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想要系上缆绳。“红友方浓,丝杨影外,早觉斜阳淡”,这三句写的是美丽的女子们已经聚拢到一起了,而远处的柳树也显得格外地婀娜多姿。“钓人归矣”,意思是说钓鱼的人回来了。最后三句“玉虫风里零乱”,意思是说那些随风飘散的落叶就像玉虫一样零落不堪。整首词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