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过也。
石城春市如画。
红楼翠阁,酒旗歌扇,尽卷珠帘,彩蟾光射。
今番灯便挂。
怎比月牙池上,夏时良夜。
点琉璃、三十六盏,青雀绿波中耍。
香车争路花骢打。
杖头钱沽酒,绰板凭谁借。
不消红灺。
已醉底染就,吴绫香帕。
何须云母砑。
只有桃根桃叶,解春风话。
问可能相候,看灯深院,枇杷花下。
女冠子 黄俞邰、周雪客招饮灯市,用竹山元夕词韵
踏青过也。
石城春市如画。
红楼翠阁,酒旗歌扇,尽卷珠帘,彩蟾光射。
今番灯便挂。
怎比月牙池上,夏时良夜。
点琉璃、三十六盏,青雀绿波中耍。
香车争路花骢打。
杖头钱沽酒,绰板凭谁借。
不消红灺。
已醉底染就,吴绫香帕。
何须云母砑。
只有桃根桃叶,解春风话。
问可能相候,看灯深院,枇杷花下。
注释:
踏青过也。石城春市如画。红楼翠阁,酒旗歌扇,尽卷珠帘,彩蟾光射。
今番灯便挂。怎比月牙池上,夏时良夜。点琉璃、三十六盏,青雀绿波中耍。香车争路花骢打。杖头钱沽酒,绰板凭谁借。不消红灺。已醉底染就,吴绫香帕。何须云母砑。只有桃根桃叶,解春风话。问可能相候,看灯深院,枇杷花下。
赏析:
这首词是黄俞邰和周雪客在灯市招饮时所作,以竹山元夕的词韵为基调。
首句“踏青过也”,直接进入主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接着,作者描绘了石城春市的美丽景象,红楼翠阁、酒旗歌扇、尽卷珠帘等元素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今番灯便挂”一句,与“月牙池上,夏时良夜”形成对比,展现了灯市的热闹与繁华。而“点琉璃、三十六盏”则进一步描绘了灯市的盛况,青雀绿波中耍的灯笼更是增添了几分趣味。
词人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将笔锋一转,转而思考如何度过这美好的时光。“香车争路花骢打”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争相出行的景象,而“杖头钱沽酒,绰板凭谁借”则揭示了人们对于美酒的热爱与追求。
词人的心中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这些欢乐之中,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不消红灺”一句,表达了他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超脱,而“已醉底染就,吴绫香帕”则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沾染上了些许世俗的气息。
词人以“何须云母砑”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与嘲讽;以“只有桃根桃叶,解春风话”一句,揭示了桃花源中的纯真与美好。最后一句“问可能相候,看灯深院,枇杷花下”则是词人在结尾处发出的感慨与期待,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