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道士,忽携家、直傍秦淮卜宅。绿齿年来应踏碎,倦向天涯为客。选得闲房,青溪柳外,偕隐荷衣襞。蛮烟瘴雨,岭梅何处消息。
犹记通潞亭阴,红莲小幕,曾伴朱龄石。最爱九歌诗句好,酒后长吟近律。泛梗谁期,逢迎恰在,桃叶秋江北。柴门定对,蒋山朝暮凝碧。
【注释】
- 罗浮:即广东博罗县。秦淮:指秦淮河,在今南京市秦淮区。2. 绿齿(chǐ):绿色的牙齿,指柳叶。3. 选得闲房:选择了一个安静的房屋。4.青溪:即青溪浦,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5.荷衣襞(bì):荷叶做成的衣服。6.蛮烟瘴雨:南方多山的瘴气和潮湿的天气。7.岭梅:指岭南一带的梅花。8.通潞亭:在今河南开封市北。9.红莲小幕:红色的莲花屏风,泛指豪华的建筑。10.朱龄石:南朝梁武帝的儿子,曾任通直常侍。11.九歌:古代汉族诗歌的一种形式,多以楚辞为题材。12.泛梗:漂泊无定的生活。13.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中,原是东晋时期王献之送别名妓桃叶的地方,后来成为文人游宴之所。14.蒋山:在南京紫金山上,又名钟山。15.凝碧:形容山峰的青色。
【赏析】
此词作于宋理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词人因避嫌而离开官场,携家迁居白门(今江苏苏州),时年已五十岁。词中描写了他在秦淮河畔购置新居的情景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起拍两句“罗浮道士,忽携家、直傍秦淮卜宅”,写罗浮道士携带全家来到秦淮河边选购房屋,表现出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后,心情的舒畅与愉悦。“绿齿年来应踏碎,倦向天涯为客”,则进一步写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天涯,生活困顿,心中苦闷。然而,这番经历使他更加珍视家庭团聚的日子,所以“选得闲房,青溪柳外,偕隐荷衣襞”。这里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作者与家人一同居住在翠绿的柳树掩映的静谧环境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蛮烟瘴雨,岭梅何处消息”两句,又由眼前的安宁转入对故乡的怀念。词人的家乡在岭南一带,那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迷人。然而,身处异乡的他无法欣赏到家乡的美景,只能在梦中寻觅那遥远的梅花。这一句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三句“犹记通潞亭阴,红莲小幕,曾伴朱龄石”,回忆当年在通潞亭下赏莲花的情景。当时,他与朱龄石等人一同游赏,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里的“红莲小幕”、“朱龄石”都是指代他们曾经交往过的文人雅士,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词人展示了自己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学才华。
“最爱九歌诗句好,酒后长吟近律”,则表现了自己对屈原作品的喜爱。屈原的《九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流传至今。词人醉心于其中的佳句,常常在酒后独自吟诵,陶醉其中。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泛梗谁期,逢迎恰在,桃叶秋江北”,则进一步描绘了词人仕途不顺的现实状况。“泛梗”指的是漂泊不定的生活,“逢迎恰在”则表示自己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时机,但始终未能如愿。最后一句“柴门定对,蒋山朝暮凝碧”,则点明了词人的最终归宿——归隐山林。在这里,“柴门”指的是隐居之地的大门,“蒋山”则是作者居住地附近的一座山。词人希望过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
整首词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词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世界。同时,词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