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为乐奈苍生,望重须知亦累情。
蜡屐春来行更好,桃花洞口笑相迎。

【释义】

东山:指隐居。为乐:作乐。苍生:百姓。望重:声望高。累情:牵累之情。蜡屐:用蜡涂过的木屐。春来:春季来临。桃花洞:传说中有桃花的山洞。笑相迎:高兴地迎接。

【注释】

①赵仲穆:人名,生平不详。②东山:此处指东山隐居之地,也借指东山隐者。③乐:作乐。④苍生:百姓。⑤望重:声望很高。⑥亦:也。⑦累情:牵累之情。⑧蜡屐:用蜡涂过的木屐,是登山用的鞋。⑨春来:春季来临。⑩桃花洞口:传说有桃花的山洞。⑪相迎:高兴地迎接。

【赏析】

这首诗以赞赏的态度描写了一位隐士的高尚品质和美好情操。诗人赞美这位东山的隐者,在春天踏着木屐到山上去游玩,欣赏着美丽的山水景色,心情十分舒畅愉快;而当他看到桃源洞口桃花盛开,有人在那里热情地迎接时,更觉得这是人间胜景,不由得欢欣鼓舞,欣然命笔作诗,表达对这位隐者的赞赏之情。

全诗四句,可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写隐居者的高尚品质和美好情操;后两句写他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前两句写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东山:指东山的隐居之地,也借指东山隐者。“为乐”二字表明他以隐居为乐事;“苍生”二字则显示他与百姓同甘共苦,关心民众疾苦。“望重”二字说明他名声很大;“知亦”二字则表明他并非因名声大而做隐士,而是由于自己追求清静淡泊的生活。这两句话写出了隐者的高尚品质和美好情操。后两句写他在桃源洞口受到热烈欢迎。“蜡屐”二字表明他穿着木屐上山,说明他喜欢登山,善于登山。“春来”二字表明春天来临,说明他喜爱春天,乐于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桃花洞”三字说明他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桃花洞口,那里到处是桃花盛开,美丽动人,令人陶醉,因此有人在那里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

这首诗通过赞颂这位东山的隐者的高尚品质和美好情操,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清新幽美,富有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