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
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算。
先生嗜书出法帖,青桐垩壁手脱掔。
漆书科斗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吾家故纸本不惜,骊颔有珠吾欲锻。
向来见辱亦云然,焦尾之馀争免爨。
先生安坐幸勿躁,岁晚相逢笑拍案。

这首诗的标题是《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辙。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
注释:这里指的是苏轼,他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藏书丰富,其中也包括许多珍贵的石刻文献。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这里的“我”是指苏辙自己。
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古籍的喜爱和珍视,他将自己的藏书与石经等珍贵文献视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第二句:“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注释:魏公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他曾经收藏过很多珍贵的石刻文献。金石录是一部收录古代碑刻、铭文等的目录。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对魏公所藏石刻文献的关注,以及对这些文献的珍视之情。

第三句:“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注释:“云汉”在这里指的是天空,用来形容笔画如同云彩一般美丽。
赏析:这两句描述了苏轼对这些石刻文献的欣赏之情,他认为这些文献中的笔画精美,仿佛可以与天上的云彩相媲美。

第四句:“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注释:“虬甲凤毛”指的是龙鳞和凤凰羽毛,用来比喻珍贵的文物。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石刻文献的珍视,认为这些文献的价值非常高,可惜已经离自己很遥远了。
赏析:这两句反映了苏轼对于珍贵文物的珍惜之情,以及他对这种珍稀之物距离自己的遥远的感慨。

第五句:“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注释:岐右指的是岐山以东的地域,石鼓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石刻文字。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得到这些珍贵文献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在天下享有盛誉的地位。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得到珍贵文献的欣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句:“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注释:“敲火”指的是古人用火来敲击乐器,使乐声更加悠扬;“断臼”指的是将破铜锣敲碎,以便于取其内壁作为乐器。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在得到这些珍贵文献时的情景,以及他用骆驼将它们安全运回家的经历。
赏析:这两句通过描绘苏轼得到石刻文献的过程,展现了他对于这份遗产的珍视和对这份遗产的爱护之情。

第七句:“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注释:“仓沮”指的是仓颉,古代传说中的造字圣人;“史籀”指的是史籀,古代的书法家。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历史文献的重视,认为这些文献是先代遗留下来的瑰宝。
赏析:这两句体现了苏轼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敬重之情,他认为这些都是宝贵的遗产。

第八句:“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算。”
注释:“中郎”指的是钟繇,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八分”指的是隶书的一种风格,起源于秦朝。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认为钟繇的隶书和王羲之的八分各有千秋,难以比较。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鉴赏能力,他认为这些作品各有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第九句:“先生嗜书出法帖,青桐垩壁手脱掔。”
注释:“法帖”指的是书法作品的复制品;“青桐”指的是青色的桐木,用来雕刻字画;“垩壁”指的是白色的墙壁,用来书写字画。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喜欢收藏各种书法作品的复制品,并在白墙上书写。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他通过收藏和书写来展现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第十句:“漆书科斗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注释:“漆书”指的是用漆书写的文字;“科斗”指的是蝌蚪形的甲骨文;“蛇蚓”指的是蚯蚓般的篆刻文字;“蟠结”指的是盘绕在一起的样子;“强涂窜”指的是强行涂抹和篡改。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对于古文的理解,他认为古文虽然难以理解,但其中的美感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的。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古文的独特见解和欣赏能力,他认为古文虽然有难度,但其中的美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

第十一句:“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注释:“博学”指的是广泛地学习知识;“抱经典”指的是抱着经典著作不放;“焚膏继晷”形容勤学不辍的景象;“日耽玩”指的是整天沉迷于学问之中。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学习和研究的执着精神,他广泛地阅读经典著作,并孜孜不倦地钻研。
赏析:这两句赞美了苏轼对于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他通过勤奋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十二句:“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注释:“韦编”指的是用牛皮绳捆扎竹简的书卷;“铁擿”指的是铁制的工具;“只纸传”指的是只传到了纸上的文字;“邹鲁”指的是中国的两个地区邹国和鲁国;“精髓”指的是精华部分。这两句描绘了苏轼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和传承,他通过研究古代典籍来了解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第十三句:“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注释:“国子监”指的是国家最高学府;“蓬莱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宫。这两句描绘了宋代国子监的衰落景象和蓬莱阁的荒废状态。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宋代国子监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古代文化的遗忘和忽视。

第十四句:“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注释:“春秋”指的是《春秋》这部历史著作;“璧”指的是玉制的佩玉;“鹅”指的是鹅毛笔。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诚信的坚守,他认为道德是不可用物质交换的。
赏析:这两句体现了苏轼对于诚信的重视和坚守,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准则。

第十五句:“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注释:“周典”指的是周朝的制度和文化;“周史”指的是周朝的历史记录;“□□”指的是模糊或不明确的状态。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周朝制度和文化的重视,他认为周朝的历史记录是非常珍贵的。
赏析:这两句展现了苏轼对于周朝制度和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他认为这段历史记录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十六句:“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注释:“圣心”指的是圣明之心;“日月行天”指的是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运行;“旦复旦”指的是太阳从东方升起又落下,表示永恒不变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追求,他认为只要圣心存在就不会灭亡。
赏析:“圣心不死不在石”,这句话强调了人的精神信仰和智慧的不朽性。它表明了苏轼相信,即使物理上的生命终结,但精神上的追求和智慧却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永存于世。
“日月行天旦复旦”,则借用了天文现象来喻示时间的流逝和循环,强调了时间的循环性和不可逆性。同时,它也表达了苏轼对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情感寄托,即使面对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