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云气高崔嵬,山东噫气声如雷。
睢阳拔木真细事,天遣吹暖秦坑灰。
沛中小儿强解事,击筑高歌搅乡思。
周南正始风化行,可惜歌中无此意。
伯心之存良可知,五叶变作秋风辞。

【注释】

八台:指汉高祖刘邦所建八座台。歌风:歌颂风德,借以讽谏。芒砀云气:形容云气高远,气势磅礴。崔嵬:高峻。山东:即崤山,在河南省西部。噫(yì)气:叹息之声。睢阳:古县名。拔木:砍倒树木。“真细事”:实是小事一桩。秦坑灰:秦始皇陵墓的土堆。沛中:沛郡,今江苏沛县一带。解事:懂事。周南:指《诗经》中《周南》《召南》。正始:指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伯心:《诗经·大雅·崧高》中有“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这里指诗人的心志高远。五叶:指《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五篇诗。秋风辞:指曹操所作《观沧海》,后因用为典。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据《新唐书》记载,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诗人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于东都洛阳,赋《同岑征君自金光门寺塔下入山行至清凉寺升禅院》诗,时年八十四岁。此诗即写于这一年。

首句起笔不凡,气势恢宏。开篇即写云气之高,云高则天高;云厚而厚天,云薄而薄天。云气之高,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祗才能有此本领。这两句是说云气之高,不是凡人之力,而是天意使然。

次句点出云气之高乃是由山东而来。言明云气乃山东之神物,其声如雷。言外之意,云气虽高,但并不可怕,因为这是神物,而非妖魔鬼怪之类。

第三句写云气之动。云气之所以能造成云遮日的景象,是因为云气之中有雷霆之力。雷霆之力,并非一般之力,乃是神物之威。

第四句写云气之动,乃是自然之势,非人力可为之事。言外之意,云气之动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

第五句写云气之动乃是自然之势,非人力可为之事。言外之意,云气之动乃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

第六句写云气之动乃是自然之势,非人力可为之事。言外之意,云气之动乃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

第七句写云气之动乃是自然之势,非人力可为之事。言外之意,云气之动乃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

第八句是全诗的结穴之句。云气之动乃是一种自然之势,非人力可为之事。云气之动虽然强大,但却不能改变自然之势。诗人认为,这种强大的力量应该被用来造福人类,而不是毁灭人类。

全诗通过对云气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