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吹沙暮天黄,死焰燎日横天狼。
巉巉铁穴六十里,塞口一喷来冰霜。
导骑局脊衔尾前,毡车轣辘半侧箱。
弹筝峡道水复冻,居庸关头是羊肠。
横拉恒代西太行,倒卷渤海东扶桑。
幽都却在南口南,截断北陆万古彊。
当时金源帝中华,建瓴形势临八方。
谁知末年乱纪纲,不使崇庆如明昌。
阴山火起飞蛰龙,背负斗极开洪荒。
直将尺箠定天下,匹马到处皆吾疆。
百年一偾老虎走,室怒市色还猖狂。
遽令逆血洒玉殿,六宫饮泣无天王。
清夷门折黑风吼,贼臣一夜掣锁降。
北王淀里骨成山,官军城上不敢望。
更献监牧四十万,举国南渡尤仓皇。
中原无人不足取,高歌曳落归帝乡。
但留一旅时往来,不过数岁终灭亡。
潼关不守国无民,便作龟兹能久长。
汴梁无用筑子城,试看昌州三道墙。

这首诗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所作,描述了金朝灭亡的过程。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1. 惊风吹沙暮天黄,死焰燎日横天狼。(译文:狂风席卷着沙尘,黄昏的天空变得黄浊,熊熊大火照亮了天空中的天狼星。)
  2. 巉巉铁穴六十里,塞口一喷来冰霜。(译文:陡峭的山崖中有个铁穴,有六十里长,要塞口一喷出寒气,就像被冰雪覆盖一般。)
  3. 导骑局脊衔尾前,毡车轣辘半侧箱。(译文:前面的骑马者骑着高高耸起的马,后面的毡车也像被拖拽着一样。)
  4. 弹筝峡道水复冻,居庸关头是羊肠。(译文:在弹筝峡的水路,水流已经结冰,居庸关的道路曲折狭窄,如同羊肠般弯曲。)
  5. 横拉恒代西太行,倒卷渤海东扶桑。(译文:把恒代山脉拉长向西延伸,倒卷渤海向东伸展到扶桑。)
  6. 幽都却在南口南,截断北陆万古疆。(译文:幽都国就隐藏在南口以南的地方,切断了北方陆地的界限,成为永恒的边疆。)
  7. 当时金源帝中华,建瓴形势临八方。(译文:当时的金朝皇帝统治着中国,其气势如泉水般滔滔不绝,笼罩天下。)
  8. 谁知末年乱纪纲,不使崇庆如明昌。(译文:谁知道到了最后,朝廷的秩序败坏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不比宋高宗时期的崇庆年间更繁荣。)
  9. 阴山火起飞蛰龙,背负斗极开洪荒。(译文:阴山燃起了烈火,仿佛一只蛰居在地下的龙腾飞而出,背负北斗七星开启混沌未分的宇宙。)
  10. 直将尺箠定天下,匹马到处皆吾疆。(译文:直接用尺子作为衡量标准,决定天下的归属,即使是单枪匹马,也能征服四方。)
  11. 百年一偾老虎走,室怒市色还猖狂。(译文:一百年后,一匹雄壮的老虎跑掉了,城里的人民愤怒地四处奔走,市集上一片混乱。)
  12. 遽令逆血洒玉殿,六宫饮泣无天王。(译文:突然命令将鲜血洒向皇帝的宫殿,六宫的妃嫔们哭泣着没有君王。)
  13. 清夷门折黑风吼,贼臣一夜掣锁降。(译文:清夷门被黑色的风暴摧毁,贼臣一夜之间就被挟持投降。)
  14. 北王淀里骨成山,官军城上不敢望。(译文:北边的王淀里尸骨堆积如山,官军在城楼上也不敢仰望。)
  15. 更献监牧四十万,举国南渡尤仓皇。(译文:还献上了四十万头羊,整个国家都在向南逃亡时显得非常慌乱。)
  16. 中原无人不足取,高歌曳落归帝乡。(译文:中原地区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高歌着离开故乡回归中原。)
  17. 但留一旅时往来,不过数岁终灭亡。(译文:只留下一支军队偶尔来往,不过几年的时间,就终于灭亡。)
  18. 潼关不守国无民,便作龟兹能久长。(译文:如果潼关失守,那么国家就没有民众,就会像龟兹国一样长久存在。)
  19. 汴梁无用筑子城,试看昌州三道墙。(译文:汴梁不需要建造城墙,看看昌州的城墙就知道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金末元初历史变迁的史诗之作,通过对战争场面、人物行为和地理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金朝皇帝比作“建瓴形势”,将战争比作“飞蛾扑火”。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深沉而激昂,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