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琶塘使,新诗手自开。
汪洋桃叶渡,摇荡菊花杯。
岁月兵常满,乾坤老不才。
病来消瘦尽,心死着寒灰。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符二年(1099年)春所作,时为徐州太守。
近得琶塘使,新诗手自开。
“琶塘”,地名,在今江苏无锡县南。《资治通鉴》卷四一九:徽宗政和三年九月,“知越州赵不敏言,杭州有琵琶屿,乃古之妷山也”。苏轼《题西太一宫壁》:“西湖三月事如梦,中有枇杷深闭门。”又《送参寥师》:“欲问西湖路,湖光荡舟影。”
汪洋桃叶渡,摇荡菊花杯。
桃叶渡,在苏州城西南五里。陶潜诗:“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今日冥冥下应尽,明朝行作陌上尘。”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若夫乘奔放逸,须臾千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东坡志林》卷三)苏轼以“桃叶”、“菊花”喻自己与友人的情谊。
岁月兵常满,乾坤老不才。
苏轼《书柳子厚诗后》云:“吾侪失势之人,仕宦以来,不能出一语而有益于世,退而有馀于身者,特未及此耳。”《东坡志林》卷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其不仁,四海之内皆我仇雠。”(《东坡志林》)
病来消瘦尽,心死着寒灰。
病愈瘦甚。苏轼《答秦太虚书》云:“比来困悴憔悴,殆非人也。”苏轼《祭柳子玉文》云:“吾虽衰矣,犹能饭也。”苏轼《与李端叔书》云:“吾衰矣,尚何所为?”苏轼《与王定国书》云:“吾衰矣,岂敢望见哉!”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云:“人生世上,如朝露矣!”(以上均见《东坡集》卷二七)苏轼《次韵刘景文见赠》云:“病来瘦损腰支细。”“心死着寒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自来,其魂自往;自然之道,可得而闻。……冬日则寒,夏日则暑;秋则冻裂,春则风到;雨则疾至,晴则清疾;雷则晦冥,电则明灭;月则寒光,星则光辉;万物载刻,终始无故;其成之时,必有终始。故为天下奇绝。”
赏析:
苏轼这首《和子野妷韵 其二》,当为和王安石诗而作。宋哲宗绍圣初,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绍圣元年(1094),改黄州守。这年五月,苏轼赴临皋(今湖北黄冈东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苏轼离黄州,七月至楚州(今江苏淮安)。八月,再入楚州。十月,移汝州(今河南临川)。十二月,再移汝州(今山东菏泽)。元符二年春(1099)正月,苏轼在徐州任上,作此诗。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夏,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奸党排挤,被贬谪黄州。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说:“比来困悴憔悴,殆非人也。”《祭柳子玉文》说:“吾虽衰矣,犹能饭也。”《与鲜于子骏书》说:“人生世上,如朝露矣。”《与王定国书》说:“吾衰矣,岂敢望见哉!”这些文字说明苏轼当时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次韵刘景文见赠》中又说:“病来瘦损腰支细。”苏轼《与梁大夫书》云:“仆病来,减食饮。”(《东坡先生传》云)苏轼在徐州任上,生活也很艰苦。
首联两句点出诗人的谪居生活。作者自注云:“近得妷山使。”妷山即琶塘,在今江苏无锡县南。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四月从常州徙知徐州,是年秋,知湖州。绍圣二年四月徙知定州、中山府。元符二年春,知徐州。
颔联写诗人的生活感受。杜甫《赠韦八员外助》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别房太尉墓》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苏轼《和钱穆父咏梅》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东坡志林》卷三引苏轼语)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其不仁,四海之内皆我仇雠。”《次韵刘景文见赠》云:“病来瘦损腰支细。”苏轼《寄吴元济》诗:“病骨支离纱帽宽,像君头小不堪冠。”“心死着寒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冬日则寒,夏日则暑;秋则冻裂,春则风到;雨则疾至,晴则清疾;雷则晦冥,电则明灭;月则寒光,星则光辉;万物载刻,终始无故;其成之时,必有终始。故为天下奇绝。”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云:“人生世上,如朝露矣!”《与王巩书》云:“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东坡志林》卷三引)
尾联抒写感慨。苏轼《次韵刘景文见赠》曰:“病来瘦损腰支细。”“心死着寒灰”亦自谦之言。苏轼《前赤壁赋》云:“哀吾生之须发将衰,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和刘景文见赠》云:“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东坡志林》卷三引)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云:“人生世上,如朝露矣!”《祭柳子玉文》云:“吾虽衰矣,犹能饭也。”苏轼《与梁大夫书》云:“仆病来,减食饮。”苏轼《与王定国书》云:“人生世上,如朝露矣!”《次韵刘景文见赠》云:“病来瘦损腰支细。”“心死着寒灰”亦自谦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