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忆先人涕泗垂,百年骨肉半分离。
忍逢今日干戈起,幸抱平生箧笥诗。
地僻云埋松下石,日斜水护竹边篱。
痴儿未遂光扬志,何以终身表孝思。

【解析】

“怀先人 其二”是这首诗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出现在诗题之后,有的也紧接在每首诗的末尾。本诗的标题就是诗的第二句。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家国的感慨,表达作者对故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

“忽忆先人涕泗垂”,突然想到先祖已经去世很久了,而自己还常常怀念他们;“百年骨肉半分离”,一百年来,我们与祖先骨肉相残,彼此不能团聚。这两句写诗人因想起先祖而落泪。一个“忽”字,写出诗人感情的突发,也表现了诗人对亡亲的追怀。诗人回忆先人,是因为先祖们曾给予过他很大的影响。从诗句中可知,诗人在战乱中流落异乡,生活困顿,但仍然不忘先祖对他的养育之恩,时刻怀念着先人。

“忍逢今日干戈起”,“忍”是忍受的意思。诗人想:如今国家动乱,战火纷飞,我怎么能忍受这种局面呢?这里诗人以问语作结,表现出一种悲慨、愤懑之情。诗人面对国家的动乱局面,心中充满了忧虑。

“幸抱平生箧笥诗”,庆幸自己能够带着平生所积累的诗书。这一句是说,尽管国家动乱,诗人仍然能够带着自己的诗书回到故乡。“幸抱”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欣慰之情。因为诗人认为,即使身陷困境,只要还有自己的诗书在手,就足以安慰自己,不至于太失意。这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珍视。

“地僻云埋松下石,日斜水护竹边篱”,这是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绘。“地僻”是说家乡偏僻,远离朝廷;“云埋”则是说家乡被云雾掩映,看不见山峦;“松下”、“竹边”、“水护”等词语,都形象地描绘了自己隐居生活的环境和特点。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具体化后,诗人又进一步展开联想,从个人的处境联想到国家的形势。诗人想象自己虽然身处僻远之地,但却像松柏一样顽强地生长着,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痴儿未遂光扬志,何以终身表孝思”,这两句是说:我这个不肖子孙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现在却要为报答先人的恩情而活着。诗人用“痴儿”“未遂”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最后两句,诗人将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赏析”部分主要从内容、语言、手法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内容方面,诗人通过回忆先人、感叹国家动乱、抒发思念之情等手法,表达了对故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心。

从语言上来看,诗人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整首诗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如第一句中的“忽忆先人涕泗垂”一句,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先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诗人在整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拟声词,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手法上,诗人通过对比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突出其情感的强烈和深沉。如在第三句中,诗人通过“忍逢今日干戈起”与前两句的“忽忆先人涕泗垂”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又通过“痴儿未遂光扬志”与“何以终身表孝思”形成对比,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描写,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意境。如第四句中的“地僻云埋松下石”,第五句中的“日斜水护竹边篱”,都是诗人通过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描写,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答案】

忽忆先人涕泗垂,百年骨肉半分离。

忍逢今日干戈起,幸抱平生箧笥诗。

地僻云埋松下石,日斜水护竹边篱。

痴儿未遂光扬志,何以终身表孝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