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青衿日就文,帐中丝竹遏行云。
岂应鲁壁遗经日,雅奏洋洋满耳闻。
【注释】:
青衿(jīn):古指学生所戴的青色帽子,后泛指读书人。堂下青衿:形容学子勤学好问。日就文:每天进步。帐中丝竹:指音乐。遏行云:使天空的彩云为之停留。鲁壁:指孔子在鲁国传授《诗经》,孔子去世后,《诗经》失落多年。雅奏:高雅的音乐。洋洋:广大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颂扬古代学者的勤奋好学和对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来表达作者对当时士子们的殷切期望,同时暗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全诗语言流畅,音节和谐,富有韵味。
首句“堂下青衿日就文”,是说学子们在学堂中刻苦攻读,一天天地进步。“日就文”与“帐中丝竹”相对,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指。堂上老师教书育人,堂下学子刻苦钻研,都离不开乐器声乐的伴奏。“帐中丝竹”一句,既写出了学子们学习时专心致志的情景,也暗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聆听老师的教诲,以琴瑟之音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两句互为因果,相得益彰,表现出了诗人对学子们的期望与祝福。
颔联“岂应鲁壁遗经日,雅奏洋洋满耳闻”。“岂应”二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情景的惊讶与赞叹。“鲁壁”指的是孔子在鲁国的讲学之地,而“鲁壁遗经”则是指孔子遗留下来的《诗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我们就应该让孔子在鲁国的《诗经》遗经长时间地被埋没吗?难道我们就应该让这些优美的乐曲久久地回荡在耳边吗?显然,诗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主张我们应该积极去发掘、传承并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颈联“岂应鲁壁遗经日,雅奏洋洋满耳闻”则是承接上两句而来,进一步强调了诗歌主题。在这里,“岂应”一词再次出现,其含义更加深刻了。它不仅仅是一种感叹,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诗人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发掘、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话,但是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通过赞美学子们勤学好问的精神风貌以及音乐艺术的美妙动人,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意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