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闲登四望宽,青山极目倚云端。
水村漠漠连天远,垄树沈沈带雨寒。
罢马嘶风春草遍,倦鸦归堞夕阳残。
岂知大道平如掌,今古人间行路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作答。
本诗是一首登高望远的抒情之作。首联写登山所见:登上报恩寺阁高高的楼台四下观望,视野十分开阔;极目远眺,青山连绵起伏,一直伸展到天边云端。颔联由远景转向近景,描绘一幅水村图:“水村漠漠连天远,垄树沈沈带雨寒”。水边的村庄稀疏疏散,在遥远的天空中显得模糊;田野上树木苍茫而低矮,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寒意,给人以萧瑟、凄凉的感觉。颈联进一步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日落日余晖下的乡间景色:马嘶风声阵阵传来,春天的原野处处长满绿草;傍晚,一群倦怠的乌鸦飞回城堡,夕阳西沉,映照着一片残阳余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哪里知道人生的道路平坦得像掌一样?自古以来,人生的道路是多么地艰难曲折啊!
1、“高阁闲登四望宽,”诗人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山峦重叠,云雾缥缈,视线所及之处,尽是青翠欲滴的绿色。“青山极目倚云端”一句中“极目”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心情,也写出了诗人对青山的赞叹。
2、“水村漠漠连天远,”诗人的视线又从远处的青山移到眼前的小村。“水村”一词,既写出了村庄临水而居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对水村的喜爱之情。“连天远”三字,既写出了小村与远方的青山之间的距离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小村的向往之情。
3、“垄树沈沈带雨寒”,诗人的视线又移向了田垄上的树木。“垄树”一词,既写出了田垄上的树木生长的状态,也写出了诗人对田垄上树木的喜爱之情。“沈沈”二字,既写出了树木被雨水打湿的样子,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田垄上树木的怜惜之情。
4、“罢马嘶风春草遍,倦鸦归堞夕阳残。”此句中,“罢马”、“嘶风”二字,既表现出了马儿奔跑的欢快之情,也表现出了春风拂面的舒畅之感。“倦”字,既写出了鸟儿们归巢的疲惫之情,也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之美。
5、“岂知大道平如掌,今古人间行路难。”诗人最后发出了感慨:哪知人生的道路竟是如此的艰难曲折呢?这句中的“道”是指人生的路,“平如掌”则形象地比喻出人生的路的坎坷不平。“今古人间行路难”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诗人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深刻认识和感叹。整首诗通过对报恩寺阁楼的登临眺望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深刻认识和感叹,以及对人生之路充满希望的期待。
【答案】
①登高望远:诗人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视线所及之处尽是苍翠欲滴的绿色,这为后文写景作了铺垫。②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的视线又从远处的青山移到眼前的小村。③对田园风光的喜爱:诗人的视线又移向了田垄上的树木。④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诗人的视线又移向了田垄上的树木。⑤借景抒情,抒发对人生路艰难的感慨:诗人最后发出了感慨:“岂知大道平如掌,今古人间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