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天未明,归来日过午。
遍身罗绮人,宁知采桑苦。
【注释】
悯:哀怜。蚕妇:指养蚕的女子。
【赏析】
这首诗是同情劳动妇女的贫苦生活和劳动艰辛而作的诗。首句“出门天未明”写养蚕妇一清早出门去采桑,天色还未大亮;次句“归来日过午”写她采到太阳偏西才回家。这两句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劳动妇女辛勤劳作,从黎明到黄昏。第三句“遍身罗绮人”,写她衣衫华丽,不是贫民百姓。最后一句“宁知采桑苦”,写养蚕妇辛苦采桑,却不知其辛酸。全诗语言朴素,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出门天未明,归来日过午。
遍身罗绮人,宁知采桑苦。
【注释】
悯:哀怜。蚕妇:指养蚕的女子。
【赏析】
这首诗是同情劳动妇女的贫苦生活和劳动艰辛而作的诗。首句“出门天未明”写养蚕妇一清早出门去采桑,天色还未大亮;次句“归来日过午”写她采到太阳偏西才回家。这两句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劳动妇女辛勤劳作,从黎明到黄昏。第三句“遍身罗绮人”,写她衣衫华丽,不是贫民百姓。最后一句“宁知采桑苦”,写养蚕妇辛苦采桑,却不知其辛酸。全诗语言朴素,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注释】 悯:哀怜。蚕妇:指养蚕的女子。 【赏析】 这首诗是同情劳动妇女的贫苦生活和劳动艰辛而作的诗。首句“出门天未明”写养蚕妇一清早出门去采桑,天色还未大亮;次句“归来日过午”写她采到太阳偏西才回家。这两句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劳动妇女辛勤劳作,从黎明到黄昏。第三句“遍身罗绮人”,写她衣衫华丽,不是贫民百姓。最后一句“宁知采桑苦”,写养蚕妇辛苦采桑,却不知其辛酸。全诗语言朴素,寓意深刻
元代诗人黄应元,是元中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其诗作体裁多样,既有典雅精切之作,也能达到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的风格。以下是对这位诗人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简介:黄应元,字伯脩,出生于元朝时期,浙江黄岩人。他至正间曾三中省试,但最终选择不从,死于方谷珍乱期间,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2. 创作风格:黄应元的诗歌既能做到典雅精切,又能做到达到格律谨严。他的诗作深沉含蓄,纵横无碍,推动了元诗的发展
下阶拜新月,空庭夜如水。 相思隔千里,未有团圆意。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下阶拜新月 - 含义分析:此处“下阶”指的是台阶,象征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位置;而“拜新月”则是指对月亮进行礼拜或表达敬意的动作,常被用于表达思念之情。 - 文化背景: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月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新月更是增添了几分清冷、幽远的意味,使得这一行为显得更加深情和诗意。 2. 空庭夜如水 - 含义分析
昨夜海棠花,睡足西窗雨。 春梦若无凭,知在阿谁处。 诗句释义与赏析: - “昨夜海棠花”:描述了诗人在昨夜观赏到盛开的海棠花的情景。海棠花以其艳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著称,是春天的象征。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留恋。 - “睡足西窗雨”:描绘了诗人因为欣赏海棠花而彻夜未眠,直至西窗边的窗户被细雨滴打至湿透。这里的“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绪的流转。 -
与君生别离 朱帘长不开。春风故相撩,燕子双归来 1. 诗句释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长久分离的无奈和哀愁。 2. 译文注释:《香奁曲·其一》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黄伯旸通过“与君生别离,朱帘长不开”描绘了因与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其中,“朱帘”象征着隔绝和阻隔。 3. 作品赏析: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离愁别绪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春光和归燕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注释】 芙蓉江:即赣江。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代有登高赏菊之习。著正高冠:指官员着正装登高赏菊。省倩人:指官员登高时请人代己。挑客思:招引客人。接芳辰:迎接佳节。簿书:公文。公家事:公事。障海:指朝廷。圣代臣:忠良之臣。秋热:指酷暑难耐。病骨:指身体多病。风雨一番新:指秋风带来清凉和新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佳节登芙蓉江楼所抒写的感怀之作。首联写重阳节登高赏菊
【诗句释义】 昔有狂夫渡河流,妻临河岸鼓箜篌。 狂夫:指王汝砺。渡河流,形容他的心志远大,如同渡过黄河一般。 妻临河岸鼓箜篌:他的妻子坐在河岸上弹奏箜篌。箜篌是一种古代弦乐器,这里用来象征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 箜篌音绝逐夫去,悲风烈烈鸣千秋。 箜篌音绝:箜篌的声音突然中断,象征着丈夫的离去。 悲风烈烈鸣千秋:悲伤的风声在耳边回响,如同千年的呼唤。 猗嗟王生本儒雅,射策有志窥龙头。 猗嗟
注释翻译如下: 春联: 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解释: 春天到来的节日,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新的一年到了,人们应该如何庆祝呢? 译文: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庆祝呢?新年来临了,我们应该如何庆祝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到来的期待和喜悦之情。通过询问“宜入新年怎生呵”和“百事大吉那般者”,诗人展现了对新年的好奇和期待,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