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庭前松,于今二十年。
清风时过之,我琴不须弦。
高标傲岁晚,秀色凝空烟。
有怀贞白君,世岂知其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技巧、语言及思想情感等。此题要求分析诗句的内容,然后赏析,注意从诗眼“松”字入手,把握全诗大意;分析“手种庭前松,于今二十年”“我琴不须弦”“有怀贞白君”等句意,概括诗意。最后指出“世岂知其玄”,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遭遇的无奈。

参考译文:

手种的是庭前的松树,已经过了二十年了。

清风时常吹过它,我的琴不需要弦来弹奏。

高标傲视着岁末年晚,秀色凝聚在空茫的天空中。

心中怀着对你的怀念,世人哪里能知道我的心是深奥的!

【注释】

①高标:高尚的志向。②贞白君:即陶渊明,因避乱而隐居。③玄:指道。

赏析:

首句写诗人亲手种下的松树已经生长了二十年的时间。“松”,常绿乔木,四季青翠,故常用以象征坚贞。诗人手植庭前的松,已逾二十载,可见这棵松树早已扎根于他心。这一句为下句蓄势。次句说,自从栽种以来,松树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诗人用“于今”表明时光流逝之久。一个“长”把诗人对松树的深情挚爱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融为一体。

第三句“清风时过之”是说,每当风从松间吹过时,诗人便听到了松涛声。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清风”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态,写出风吹过松林时的声响,使静物有了生命,生动地表现了松树高大挺拔的形象。

第四句“我琴不须弦”,紧承上文“清风时过之”。诗人之所以如此热爱这株松,正是因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可以听到如琴音般的风声,感到心灵的愉悦。“我琴”二字,既指琴声,又指心境。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五句“高标傲岁晚”,承接上句“清风时过之”而来。松树傲立于岁暮之际,依然苍翠欲滴,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陶渊明的事迹。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后,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田园之中筑室而居,躬耕自食;闲暇之余则读书作赋,饮酒弹琴,与大自然相亲相近。诗人由此想到陶渊明那傲然屹立、不畏严寒的松树形象,从而感叹自己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保持节操。

第六句“秀色凝空烟”,承上启下,照应开头。诗人由眼前的松树想到了陶渊明,联想到他的品格和精神风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写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里的“木”和“泉”正是代表陶渊明的品格和精神风貌。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精神风貌就像松树上的秀色一样,凝聚在空阔的天空中,永远不消失。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诗人感情升华的地方。“有怀贞白君”,指的是诗人对陶渊明的怀念。“世岂知其玄”,意为世人哪里知道陶渊明的内心是那样深奥、难以测度呢?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由衷赞赏。诗人通过这一赞叹,表达了他对陶渊明这种不为世俗所动、坚守内心信念的精神的高度赞扬。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和陶渊明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坚持原则精神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