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词调,最早见于宋朝。其本名是《点绛唇》,后由朱敦儒根据唐教坊曲改名为《中吕·小石湖·篷闲馆》 ,更改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名字“蓬莱句”。“蓬菜阁”的词牌创作始于唐朝初期的陈师士、张泌,到宋代成为了一段重要而受人欢迎的艺术形式。
鲍老催
查阅内容
【注释】 蓬莱阁:传说中的仙人所居之处,在今山东省的掖庭县。 乙未: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桃花树树:桃花盛开,如树一般。 春风燕子家家:春天的风中飘着燕子的叫声,处处可见。 目断江南归思: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亲人归来。 愁人不在天涯:想念的人儿却远在天边。 【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之作。当时作者因受奸臣诬谤,贬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心情十分郁闷。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开头两句写景
【注释】 蓬莱阁:传说中的神山名。观海:指观赏海景。宋公:宋代著名诗人,名不详。杰阁:高大的楼阁。崚嶒:高耸的样子。杳冥:深暗幽远。 鞭石:神话传说,仙人用神鞭敲动岩石,使之移动,以通达仙界或仙境。万点青:形容海中的烟云色彩斑斓。恍惚:隐约不清的意思。浮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木筏子,能漂浮在水面上。紫扃:指蓬莱山的山门。 赏析: 此诗是写游览蓬莱阁和观看东海景色。前两句描绘了登上蓬莱阁
【注】蓬莱阁:指蓬莱山中的仙阁。鞭蜃呼云:指仙人驾雾,驱散云气。𣠄:风声。沧桑:世事变化。 蓬莱山上的仙阁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中,仙人挥动法杖,召唤着天空中飘忽的云朵,使云朵聚集起来。阁上危崖峭壁,层层叠叠,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矗立着这座仙阁。它凌空而立,气势恢宏,仿佛撑开虚空。碧眼仙人时常在这里停留,仙裙飘飘,随风飘荡,如诗如画。 画栋雕梁,烟霞缭绕,春去秋来,四季变换。沧海桑田,世事沧桑
《蓬莱阁联》 人间又几度沧桑,乘万里长风,来观东海; 天上有五云楼阁,笑十年小谪,得住蓬莱。 注释: 1. 人间又几度沧桑:描述人间历经沧桑巨变的历史。 2. 乘万里长风:形容远行或冒险的精神。 3. 来观东海: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4. 天上有五云楼阁:指天空中的神仙居所,象征高远与神秘。 5. 笑十年小谪,得住蓬莱:自嘲虽曾经历短暂困境,但终能居住于仙境之地。 赏析:
【注释】蓬莱:指仙境,也泛指海中三座神山。凌烟阁:汉代的官署,是皇帝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节的地方。缥缈:形容高远而虚无。重青:浓绿的颜色。重青浓碧:形容青山绿水的颜色深而且鲜,色彩鲜艳。丽日:灿烂的阳光。重瀛:指仙境中的大海。点:指点,比喻。弱水:传说中从昆仑山下流到黑水(今青海湖)的一条河,相传为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叩(kòu):敲打。故山:故乡。白玉关:指神话传说中的玉门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此题注意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答题时,首先指出运用了的手法和表现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点出诗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或意义,并指出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译文: 高高的楼阁层层叠叠,辽阔的沧海哪里能测到边? 射工迎着落日,飓风母亲似奔云。 飘飘渺渺来到三座岛屿,寒冷的高寒直抵九天。
蓬莱阁望诸岛歌 君不见不周崩摧地维裂,东南海溅共工血。千山万山皆平沈,鳌撑无力海水深。 女娲拣石炼天色,余块累累向空掷。落处蓬莱浅且清,看当霜雪寒逾碧。 长山西接沙门长,鼍矶北去凌苍苍。牵牛灭没见尻臂,大竹小竹争颉颃。 或如星槎堕河汉,或如古鼎腾光芒。鱼鼋戢戢尽昂首,云霞历历森成行。 余者琐细不足数,鸥浮鹭立参微茫。雄观何年付高阁,丹丘县圃檐间落。 云卧分明见凤麟,天飞真拟骖鸾鹤。惊风飒飁碣石来
蓬莱阁观海歌 蓬莱杰阁凌长空,东海名胜常称雄。俯窥沧溟渺不极,蜃市变化虚无中。 注释:蓬莱阁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的一座古建筑,被誉为“海上仙山”。在这首诗中,诗人站在海边,俯瞰着辽阔的大海,感叹其浩瀚无际,而海上的蜃楼更是虚幻而又神奇。 我本好奇逸兴发,一尊特向高台设。是时澹日过朝晡,海云如墨浪翻雪。 注释:诗人因好奇之情而登上高台,欣赏着海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在夕阳西下的时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至的作品。贾至(724-779年),字幼卿,中书舍人贾曾子,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与岑参、王维、王昌龄等交好。他的诗多反映当时政治情况和人民疾苦,在五言排律方面造诣尤深。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蓬莱阁观海 - 描述了诗人登上蓬莱阁观看大海的情景。 斗室不悬五岳图,尺水不容万斛橹 - 形容海边景色的宏伟壮观,以及诗人内心的震撼。 半生劳劳走尘土,眼界局促心郁纡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蓬莱阁早发望海:这句描述了诗人一大早就从蓬莱阁出发,向着大海远望。这里使用了“蓬莱阁”和“望海”两个关键词,展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之情。 2. 神女献大珠,奉盘出沧海:这里描绘了一位美丽的神女将一颗巨大的珍珠献给了国王,这颗珍珠如同从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升起。这里的“神女”、“大珠”、“沧海”等词汇,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神秘而壮丽的画面。 3. 忽为羲和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