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峰飞翠寒,手携玉杖叩元关。
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已来无此山。
木杪楼台浮海上,月中笙乐奏云间。
天官借得宁王笛,骑取萧郎赤凤还。

诗句一:三十六峰飞翠寒,手携玉杖叩元关

  • 解析:这句话描绘了武夷山的三十六座山峰,它们如同翠绿色的鸟儿般在寒冷中展翅飞翔。诗人手持玉杖,仿佛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行者,他通过叩问“元关”(即通往仙境的关口)来表达对道教神秘世界的向往和探求。

诗句二: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已来无此山

  • 解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武夷山这一人间仙境的感慨。虽然仙人曾到此地留下足迹,但自天地形成以来,再无人能见到这样的美景。

诗句三:木杪楼台浮海上,月中笙乐奏云间

  • 赏析:这里的“木杪”指的是山崖峭壁之上,而“笙乐”则暗示了仙乐飘飘、如梦如幻的景象。诗人用“浮海上”“奏云间”来形容武夷山的楼台建筑仿佛悬浮在半空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

诗句四:天官借得宁王笛,骑取萧郎赤凤还

  • 赏析:这句诗以天官借用宁王的笛子为引,寓意着诗人想要效仿宁王一样追求自由与超脱。而“骑取萧郎赤凤还”则意味着诗人骑着赤色的凤凰,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这里既有对武夷山美景的赞美,也有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三十六峰飞翠寒,手携玉杖叩元关。
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已来无此山。
木杪楼台浮海上,月中笙乐奏云间。
天官借得宁王笛,骑取萧郎赤凤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武夷山三十六峰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手携玉杖叩元关的形象,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已来无此山,则反映了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价值。木杪楼台、月中笙乐等意象,则展现了武夷山的奇观异景以及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最后一句天官借得宁王笛,骑取萧郎赤凤还,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武夷山作为道教圣地的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