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物在天地,变化须有时。
踊跃一入水,风云波浪随。
志士昔未遇,常人安得知。
一朝忽奋迅,儿女惊且疑。
【注释】
1.过延平津:指经过延平津时。延平,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县南。津,渡口。2.神物:神话传说中能够自由变化为万物的神怪之物。3.天地:指自然宇宙或自然界。4.变化须有时: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规律和时机。5.踊跃:跳跃,跃进的样子。一作“踊跃一入水”。6.风云波浪随:随着风云、波浪起伏而动。7.志士:有理想抱负的人,特出的人物。8.儿女惊且疑:指人们感到惊异和怀疑。9.忽:忽然。10.奋迅:奋起疾驰的样子。11.儿女惊且疑:指人们感到惊异和怀疑。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经过延平津时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物,寄托了他对时事的感慨,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
首联:“神物在天地,变化须有时。”这是全诗的纲领,也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从“变化须有时”出发,进一步指出神物的神奇变化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神物的神奇变化,是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条件,有一定时间的。这种变化,往往与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关。诗人在这里用“神物”、“天地”来比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把神物的变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使全诗有了深刻的思想性。
颔联:“踊跃一入水,风云波随。”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把神物的变化比作风云、波涛,从而突出地表现出神物变化的剧烈和迅速。这一联,既形象地描绘了神物变化的过程,又深刻地揭示了神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诗人在这里以“风云波浪”喻人世间的各种势力,表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颈联:“志士昔未遇,常人安得知。”诗人用反问的语气,指出志士之所以没有遇到明主的原因,是由于常人不懂得他们的伟大,不能理解他们的抱负和才能。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控诉,又是对那些不识贤才的庸人的讽刺。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一朝忽奋迅,儿女惊且疑。”诗人用“忽”字,突出地表现出神物变化的速度之快、之猛,以及变化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疑惑。这里所说的“忽奋迅”,是指神物变化的速度非常迅速。这里所说的“儿女惊且疑”,则是说人们听了神物的变化后感到惊奇并产生怀疑。这一联,既写出了神物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又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以“忽”字结尾,使全诗戛然而止,收到了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