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露百尺楼,湖海两奇士。
山空宵月满,寥落非城市。
明明浙河西,宛宛豪素里。
德人与天游,恢廓应如此。
【注释】
①高尚书:指宋代名臣高斯得,字叔卿。②夜山图:写景诗。③湖海二奇士:指诗人自己和友人张孝祥。④寥落:荒凉冷落的样子。⑤浙水:即鉴水,又名东江,发源于广西融县,流经广东连州等地,在广州市流入珠江。⑥宛:曲。豪素里:指高斯得的家乡临安府(今属浙江杭州)附近的山水风光。⑦德人与天游:语出《庄子·逍遥游》,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与宇宙同化。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以“风露楼、湖海两奇士、夜月满、寥落非城市”四个诗句为序,先写高尚书的楼阁,然后写他和他的朋友张孝祥的风流韵事,接着写夜月照耀下的山水风光,最后用“德人与天游”来点明高尚书的品格,表明他的志趣。
首句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风露”,指清凉的山风吹着露水。“百尺楼”,指高楼。“湖海二奇士”,指诗人自己和友人张孝祥。“湖海”二字,既写出他们二人的出身和经历,又表明他们的志趣、品格;而“二奇士”则表明他们都是非凡的豪杰之士,是值得称赞的英雄。
次句写诗人所见到的风景。“山空宵月满”,写月光照亮了空荡荡的山岭。“寥落非城市”,写月光洒向大地,使山野显得空旷寂寥,远离尘嚣。“空”和“寥落”两个字,不仅写出了山岭的空旷寂寥,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山野的向往之情。
第三句写诗人所看到的山水景色。“明明浙水头”,写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清澈的鉴水中;“宛宛豪素里”,写曲折蜿蜒的山岭宛如一条条秀美的长裙裹着大自然。两句诗通过“明明”和“宛宛”两个词语的对比使用,突出了山水的优美景色。
第四句写诗人所看到的风景。“德人与天游”,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与宇宙同化。“恢廓”,广阔无垠的意思。“应如此”,应该像这个样子。这句诗表明诗人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与宇宙同化,与自然同在,胸怀开阔,心胸宽广,不拘于小节,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
【赏析】
此诗题高尚书夜山图,实为咏高尚书夜宴山中之图。高尚书,即高斯得,字叔卿,宋绍兴进士,历官至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因上书力谏高宗南渡而遭贬谪,后复起知静江府,卒谥文忠。此诗作于乾道七年(1171)。当时诗人正任礼部员外郎。
诗前四句,先写高尚书的楼阁。这四句诗以“风露”、“湖海”两个名词为主语,写诗人所登临的高阁的壮丽景观。“风露”一词,既指山间的清风吹拂着山上的露水,也指山间飘来的凉风;“湖海”一词,既指广阔的湖光海景,也指山岭下那浩渺的江水。这两个词儿,一写登高所见的远景,一写登高所见的近景,两者互为补充、互为衬托,把高尚书的楼阁写得十分壮观。“风露”、“湖海”这两个词儿的对称使用,还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中间四句,写诗人与张孝祥在山中畅饮的情景。“山空宵月满”,写深夜时分,月光洒满了空空的山岭;“寥落非城市”,写月光洒向大地上,使山野显得空旷寂寥,远离尘嚣。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感觉两个方面描绘山中的景色。“风露”、“湖海”这两个词儿再次出现,它们分别与“山空”和“寥落”相呼应,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之中。
最后四句,写诗人在山中饮酒时的心情。“明明浙水头”,写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清澈的鉴水中;“宛宛豪素里”,写曲折蜿蜒的山岭宛如一条条秀美的长裙裹着大自然。这两句诗通过对“明明”和“宛宛”两个词语的对比使用,突出了山水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诗人对张孝祥的评价和他希望与张孝祥一样的道德境界。“德人与天游”,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与宇宙同化;“恢廓应如此”,是说应该像这个样子。这句诗表明诗人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与宇宙同化,与自然同在,胸怀开阔,心胸宽广,不拘于小节,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