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送飞帆若断蓬,闲情不与水俱东。
自居茅屋秋声里,如在潇湘夜雨中。
樯影远离沧海月,棹歌归趁落潮风。
由来世道随流转,不用空嗟阮籍穷。
青城虞胜伯颜丘氏小轩曰看帆为赋律诗四首
日送飞帆若断蓬,闲情不与水俱东。
自居茅屋秋声里,如在潇湘夜雨中。
樯影远离沧海月,棹歌归趁落潮风。
由来世道随流转,不用空嗟阮籍穷。
【注释】
- 青城:地名,在今四川省青神县境内,相传为道教上清派所传经之地。虞胜伯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丘氏:作者的族兄。小轩:指小舟,小船。看帆:观看船帆。日送:太阳西下时。
- 飞帆:指帆船。若断蓬:像被折断的蓬草一样飘散。
- 闲情:指悠闲的心情。不与:不跟从,不与共。水:指江水。俱:都。
- 茅屋:用茅草盖顶的屋子。秋声:秋天的声音,指萧瑟凄冷的秋景声。
- 潇湘:湖南一带。夜雨:指潇湘地区夜晚的细雨。
- 樯影:指船上桅杆上的阴影。海月:大海中的月亮。
- 棹歌:船桨发出的歌声。归趁:趁着。落潮风:落潮时的顺风。
- 世道:世间的风气,这里指社会状况。流转:指世事的变化、变迁。
- 空嗟:徒然叹息。阮籍穷:阮籍一生贫困无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虞胜伯颜为他的族兄丘氏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借咏物抒情,抒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感叹。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首句“日送飞帆若断蓬”,描绘了一幅日落时分,天空中飘散着帆船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然而,这种宁静却无法长久,因为诗人心中还有一份深沉的忧虑。
次句“闲情不与水俱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他虽然身处宁静的环境,但却无法摆脱心中的忧愁,那种闲适的生活与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也为他后续的诗句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自居茅屋秋声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他独自居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耳边传来的是秋天的声响,那种寂静而又深沉的氛围让诗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和寂寞。然而,这种孤独并没有让他感到绝望,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第四句“如在潇湘夜雨中”,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解释和补充。他在茅屋内聆听着潇湘地区的细雨声,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界之中。那种雨声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古老的故事,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和震撼。这种感受让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他与自然的距离,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第五句“樯影远离沧海月”,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自然延伸。他看着船只的影子在海上逐渐远去,仿佛看到了那一轮明亮的月亮也在静静地注视着他。这种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变得静止了下来。
第六句“棹歌归趁落潮风”,则是诗人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描绘。他听着船桨划过水面发出的声音,伴随着落潮时的顺风回到了家乡。这种场景让人感到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心情,仿佛一切烦恼都已随风而去。
最后一句“由来世道随流转,不用空嗟阮籍穷”,则是诗人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不必为一时的困境而叹息。诗人以阮籍为例,说明即使是贫穷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不必过于拘泥于世俗的眼光和评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追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