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之危,一木讵支。
我思古人,孤竹夷齐。
彼薇西山,我菊东篱。
薄言采之,可以乐饥。
秋日凄凄,卉木具腓。
匪菊之芳,吾将曷归。

【注释】

渊明祠:陶渊明的祠堂。晋:指东晋。一木讵支:一根木头怎能支撑起整个大厦?比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天下的大事则非一人之力所能承担。孤竹夷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贤士夷齐,他与弟弟伯夷一起饿死首阳山,成为忠义的典范。彼薇西山:指隐居在西山之下的诗人陶渊明。我菊东篱:指陶渊明自号东篱居士,他在东边种菊。薄言采之:即“薄言采之”。薄,通“勃”,动词。采,采摘。可以乐饥:意思是说,即使生活清贫也足以怡情养性。秋日凄凄:秋天凄凉的样子。卉木具腓:草木皆枯萎。卉,草木。具,全、尽。腓,同“疲”,衰败。匪:不,不是。芳:香气,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曷:疑问词,怎么。归:归宿。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元和十二年(817)重游陶渊明故里时所写。

首联点题,说明陶渊明之所以值得后人称道,就在于他虽身处乱世,却能坚持操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己虽然有才学,却不求高官厚禄,甘于淡泊。

颔联以陶与周夷、王季相比,突出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周夷、王季均是商朝的贤臣,因反对纣王的暴虐统治而被迫隐居山林,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德。而陶渊明正是继承了他们的遗风,选择了隐逸的道路。

颈联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他虽然生活在乱世之中,但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而那些只顾享乐、不顾廉耻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他认为陶渊明虽然生活清贫,但却能够怡情养性,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而自己虽然也有才学,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出路,只能过着一种空虚无聊的日子。因此,他决定效仿陶渊明的做法,放弃仕途,回归田园,过上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