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梅花,偃蹇冰霜,堪称二难。
我依梅傍竹,借人茅舍,吟风弄月,坐个蒲团。
梅样精神,竹般标致,遮莫清臞未是寒。
柴门外,好一湖春水,似拍银盘。
昔人恨橘多酸。
我只笑青松也拜官。
每醉时低唱,沧浪一曲,闲时高卧,红日三竿。
儿辈前来,老夫说与,梅要新诗竹问安。
余无事,只粗茶淡饭,尽有余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沁园春·咏梅》。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注释

  1. 竹与梅花,偃蹇冰霜,堪称二难。
  • “竹”和“梅花”:指竹子和梅花这两种植物。
  • “偃蹇冰霜”:形容竹子和梅花坚韧不屈,不畏严寒的特质。
  • “二难”:指竹子和梅花各有难处,但都能傲雪凌霜,相得益彰。
  1. 我依梅傍竹,借人茅舍,吟风弄月,坐个蒲团。
  • “依梅傍竹”:比喻自己像梅花一样清高,像竹子一样挺拔。
  • “茅舍”:简陋的屋子。
  • “吟风弄月”:形容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吟诗作画,享受诗意的生活。
  • “坐个蒲团”:坐在蒲团上,即指禅坐,表示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1. 梅样精神,竹般标致,遮莫清癯未是寒。
  • “梅样精神”:形容梅花的气质和风度,如同梅花的精神。
  • “竹般标致”:形容竹子的外形和姿态,如同竹子的标致。
  • “遮莫”:即使。
  • “清癯”:形容人瘦弱清秀。
  • “未是寒”:不是真正的寒冷。
  1. 柴门外,好一湖春水,似拍银盘。
  • “柴门外”: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春水”:春天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拍银盘”:形容春水如拍打银盘般美丽动人。
  1. 昔人恨橘多酸。
  • “昔人”:指过去的人。
  • “橘”:橘子,此处用其谐音“愁”。
  • “恨橘多酸”:指古人因食橘子太多而感到忧愁。
  1. 我只笑青松也拜官。
  • “只”:只是。
  • “青松”:指青翠的松树。
  • “拜官”:指官职的任命或升迁。
  • 比喻作者对官场的轻蔑和不屑。
  1. 每醉时低唱,沧浪一曲,闲时高卧,红日三竿。
  • “每醉时低唱”:每次喝醉酒时低声吟唱。
  • “沧浪一曲”:指在沧浪之滨的一次吟唱。
  • “闲时高卧”:闲暇时高枕而卧,即安享清福。
  • “红日三竿”:早晨太阳升起,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的时光。
  1. 儿辈前来,老夫说与,梅要新诗竹问安。
  • “儿辈前来”:年轻一代来拜访我。
  • “老夫说与”:老夫(即作者)将我的心意告诉你们。
  • “梅要新诗”:请为我写一首描绘梅花的新诗。
  • “竹问安”:请为竹子送去问候和祝福。
  1. 余无事,只粗茶淡饭,尽有余欢。
  • “余无事”:我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事情。
  • “粗茶淡饭”:形容饮食简单。
  • “尽有余欢”:意思是生活过得非常愉快,没有多余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理解。通过对比竹子和梅花的特质,诗人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美丽和坚韧。此外,他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世俗名利淡漠的态度。整体上,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充满了哲理和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