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京冠盖自如虹,高枕青山道未穷。
一吐雄谈倾稷下,数成新语附齐东。
科头偃蹇天风合,倚杖苍茫岱色空。
往往中兴名士传,知君江夏旧黄童。
【注释】
虹:彩虹。稷下学宫:战国时齐宣王在都城临淄稷门设立学官,招揽四方游士学者。
科头:古代男子头发披散着。偃蹇:高耸的样子。苍茫:苍翠而辽阔。中兴:指恢复旧朝,这里借指作者的家乡。黄童:指年幼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诗人回忆自己少年时与同辈游历京师的经历,感慨时光之易逝,并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汉京冠盖自如虹”,“汉京”,指的是长安。诗人以虹喻车,说明当时长安车多,人如虹般排列,形容了当时的盛况(一作“长安道上车如流”)。
“高枕青山道未穷”,“高枕”是诗人自比。青山,指终南山。《汉书·终军传》:终军说汉武帝:“陛下何不试以臣东越之节度?必能通使于职方,奉书于圣王也。”意思是说,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到东方去任职呢?如果我到东方任职,一定能通达诸侯国的情况,把各国的情报报告给陛下。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派他出使南越,但他中途因病死于长沙(今湖南),未能成行。后来终军从军北伐,在途中病逝。终军死,文帝十分惋惜,曾赋《悼良将》诗一首。终军死后,文帝想封他的子孙为官,但终军已无子孙,只有侄子终复承袭爵位。终军死时三十二岁。所以“高枕青山”,就是诗人自比终军而言。“道未穷”,意谓人生的道路无穷无尽。诗人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远大,抱负不凡。
颔联“一吐雄谈倾稷下,数成新语附齐东”。“稷下学宫”,齐国官立的学校,位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因而得名。稷下先生,即指在稷门学宫讲学或游学的学者。他们议论风生、口若悬河,因此称为“稷下谈客”。齐威王曾下令征求治国安邦的良策,许多游士纷纷前来献策献计,一时间稷下学宫热闹非凡。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在稷下学宫畅谈经世治国之道时,声名远扬,连齐国的齐威王都要仰慕我;我的一些言论,还被附会为“齐东学语”。齐东学语是指流传在齐地的学说。齐威王听到这些言论后很高兴,认为它们有实用价值,便让乐官把它们整理成歌赋来演奏。
颈联“科头偃蹇天风合,倚杖苍茫岱色空”。“科头”,古代汉族人的打扮方式,不戴帽子,只将头发束在脑后。“偃蹇”,形容高大挺拔的样子。“沧”,青色。“岱”,泰山。泰山,在山东泰安西北。泰山山势雄伟,景色壮丽。杜甫曾作过《望岳》诗:“齐鲁青未了,浪花红复翻。”、“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泰山之高峻。诗人登上泰山极顶,面对浩瀚无边的蓝天白云,不禁想起年轻时曾在稷下学宫中畅谈经义、名动齐地的情景。此时已年过半百,鬓发渐白,不免产生岁月流逝之叹。“苍茫”,苍翠而辽阔。诗人站在巍峨的泰山之巅,只见一片茫茫的云海,无边无际。这时,他想到自己的一生,虽然有过许多辉煌的业绩,但最终一事无成。于是不禁感叹起来:“有时闻子夜钟声,知道故乡在何方?”原来诗人常在梦中听到故乡的钟声。他梦见自己坐在书房中,窗外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那正是故乡的钟声。他醒来一看,原来是风吹窗棂发出的声音。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故乡的钟声如此熟悉、亲切?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乡就在他身边!
尾联“往往中兴名士传,知君江夏旧黄童”。“中兴”,指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重振汉室。“江夏”,今湖北省武昌县一带,是杜甫的故乡。“黄童”,古时称十三四岁的少年为黄童。杜甫曾写过《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黄童”在这里代指杜甫。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人回顾了自己在京城稷下学宫和齐东学语时的得意情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悲慨,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故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