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上公车鬓更玄,银章邸吏忽惊悬。
繇来稷下田何易,多自江东馯臂传。
岱顶扶桑先出日,齐宫碣石有谈天。
朱幡绛帐争前后,好是人生得意年。

【注释】

1.十上:指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公车:指由国家设置的太学和郡县设立的学馆,为读书人提供学习的场所。

2.银章:即银印,是官吏所佩带的一种印章。邸吏:官府里的小吏。

3.繇来:从来、向来。稷下:齐国故城,在今山东济南附近。田何:战国初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儒家学者。一说即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赣),一说即鲁国人孟轲。易:这里作“变”解,指变化、变革。

4.多自:多半出自。江东:指江苏南部长江以南地区。馯臂(jī bì):同“赍”,携带。

5.岱顶扶桑:泰山顶上的太阳从东海升起。扶桑:古代神话中日出处的大树,又名“三足乌”、“神木”。

6.齐宫碣石:即泰山下的碣石山。《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游至碣石山时,曾有《碣石门辞》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有谈天之说,指登高远望。

7.绛帐:红色的帐幕,泛指帝王的行宫。朱幡:红色旗幡,泛指帝王的仪仗。绛,通“绛纱”,红色,这里指帝王仪仗。争前后:争先恐后的意思,形容争相向前。

8.好是:确实很好的意思。

9.赏析:此诗描写了袁鲁望赴山东督学的情景以及他的人生感悟。全诗通过对袁鲁望赴任途中所见所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得意时的感慨之情。首句写袁鲁望十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被朝廷任命为山东督学的荣耀经历;颔联则通过“田何易”和“馯臂传”两个典故,赞美了袁鲁望深厚的学问基础和广泛的人脉关系;颈联则通过描绘泰山上的太阳从东海升起以及泰山下的皇帝行宫和仪仗队伍,展现了一幅壮丽而壮观的画面;尾联则通过“争前后”这一细节,表达了人们对于成功和荣耀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