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枕柴门掩绿苔,素书惊为故人开。
如分雁荡群青过,忽挟龙湫万玉来。
康乐恨长乖试屐,河阳诗好任登台。
君家夏甫终难慕,双足何曾限八垓。
《袁黄岩寄雁荡图及新诗见示颇怀壮游之感》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壮游之情的向往和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诗句原文:
高枕柴门掩绿苔,素书惊为故人开。
如分雁荡群青过,忽挟龙湫万玉来。
康乐恨长乖试屐,河阳诗好任登台。
君家夏甫终难慕,双足何曾限八垓。译文:
高枕而卧,柴门紧闭,掩映在绿苔上显得更加幽静。一封素书突然打开,让我惊讶地发现是老朋友的来信。如同将雁荡山群青色的风景一一展现,又仿佛有万玉从龙湫中涌出。昔日以谢灵运未能真正游览雁荡而遗憾的康乐先生,如今也只能感叹自己未能亲身体验。河阳诗中赞美登台的意境让人向往,但我也深知自己的双脚从未超越过八垓的极限。赏析:
- 高枕柴门:诗人选择了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纷扰的避让。
- 素书惊为故人开:素书的出现带来了意外的喜悦,体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情感。
- 群青过、万玉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雁荡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赞叹。
- 康乐恨长乖试屐、河阳诗好任登台:分别引用了谢灵运和孟浩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诗歌之美的向往。
- 君家夏甫终难慕:表达了对友人夏甫未能亲身体会壮游之情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无奈。
- 双足何曾限八垓:以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使身处困境也绝不停止追求。
通过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世贞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