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返巴中路,千山尽子规。
金陵啼不彻,况乃日斜时。

【注释】

余佐留枢诸曹掾中:指在尚书省供职的官吏。南充刘璋者:南充,地名;璋,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封爵名。刘璋字子瑜,汉末人。曹操时为巴郡太守,后被任为益州牧。刘璋为人宽厚,有才能,善于抚民。

偶诸生试其文烂然已而竟从本格得官将归省叩余秋暑乞一言之赠若有不释然者:意思是说偶尔考中了秀才,后来居然当上了官职,将要回去看望老师,向老师请求写几句话以表感谢,如果老师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感到不安。

走笔得二绝句付之时方乞休在告也:意思是说拿起笔来写了两首诗送给他,当时正请求辞去尚书郎的职务,在家休养。

汝返巴中路,千山尽子规。

金陵啼不彻,况乃日斜时。

译文:

你在巴蜀的路上,千山万水都充满了你的乡愁。

你回到金陵的时候,那杜鹃鸟的叫声一直叫到天黑,更何况还是傍晚时分呢?

赏析:

《送刘璋赴蜀》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送别刘璋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之情。全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汝返巴中路,千山尽子规。”起笔突兀,先点出刘璋要归蜀的地点。“巴中”是四川一带的古称,“巴”即今四川一带。《晋书·江统传》载:“(江统)少游学至巴、蜀。”可见巴中在三国时代就是川东的重要地方,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前线。刘璋此时要回巴中去任职,作者对他归去巴中表示了关切之情。这一句是送别的总纲,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颔联“金陵啼不彻,况乃日斜时。”紧承首联而来。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或通称,在今江苏南京市。刘璋要回巴中上任,作者为他送行,就想到他将要离开金陵,想到金陵城上空飘荡着杜鹃鸟的哀鸣声,不禁感叹起来。这一句是过渡之笔,承上启下,自然引出尾联。

尾联“汝返巴中路,千山尽子规。”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句的意思是说:你要回到巴中间去,一路上经过的千山万水都是你熟悉的故乡景色。“千山”“子规”这两个词用得十分贴切。“子规”即杜鹃,相传这种鸟儿鸣声凄厉悲怆,能唤起人的乡思。这里说“子规”声声不绝于耳,足见刘璋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写得很有意境。

最后两句“金陵啼不彻,况乃日斜时。”是写景与抒情的收束。“金陵”是南京的代称,“啼不彻”形容杜鹃鸣声悲切凄长,好像要一直叫着直到天明,这更突出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日斜时”,则暗示时间已经不早,诗人不得不告别了。这两句是全诗的总收束,也是对前面内容的综合概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