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外闪旌旗,荡寇楼船十万师。
为问幕中诸上客,何人不揖羽林儿。
诗一:
阖闾城外闪旌旗,荡寇楼船十万师。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战争场景。首句“阖闾城外闪旌旗”中的“阖闾城”是指历史上的一个地名,这里用来象征战争的地点。旌旗,即战争中用于标志和召集士兵的旗帜。这句表达了战场上旌旗飘扬、战鼓震天的景象,展现了军队的浩大气势。第二句“荡寇楼船十万师”中的“楼船”指的是一种大型战舰,十万师则暗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这两句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军队的强大。整首诗句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通过视觉和声觉的双重刺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那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
诗二:
为问幕中诸上客,何人不揖羽林儿。
此句以“为问”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幕中诸上客”指的是在军中高层的重要人物,如将领、谋士等。他们因为身份尊贵,自然会受到尊敬。“何人不揖”则强调了这种尊敬并非仅限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全体在场的人。这里的“何人不揖”既是一种礼节上的表达,也是一种对这些人地位和贡献的肯定。最后一句“羽林儿”则是对那些年轻且有武艺的士兵的称呼。在古代中国,“羽林军”是一支重要的禁卫力量,由皇帝直接指挥,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这里的“羽林儿”则指那些在禁卫军中服役的年轻士兵,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整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将不同身份的人和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又展现了人们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互助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士兵英勇无畏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景象和士兵们的不同表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中的光辉。诗人通过对旌旗、楼船、上客、羽林儿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团结精神,以及人们对年轻士兵的尊重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