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莲花峰房欲披,小莲花发蕊离离。
莫轻游子无仙骨,我解栽花发火池。

【注释】

1.大小莲花峰:即指庐山的香炉峰和五老峰。

2.大莲花峰房欲披,小莲花发蕊离离:香炉峰高约135米,峰顶平坦如台;五老峰海拔1, 489.6米,为庐山最高山峰,峰形似莲座。诗人登上香炉峰顶时,看到山顶有一片莲蓬状的大莲花峰。登上五老峰顶时,见到山巅处还有一簇小莲花状的小莲花峰。

3.莫轻游子无仙骨:游子本意是外出在外的人,此处泛指作者自己。

4.我解栽花发火池:传说庐山有火龙潭,水热蒸气升腾而上,在山顶形成云雾。相传此龙潭有火种,故云“发火池”。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当时王建任江州司马,他在江西九江任职期间,游览了庐山,并写下了这首描写庐山胜景的小诗。

首句“大莲花峰房欲披”写登上庐山香炉峰顶所见之景,香炉峰顶平坦如台,恰若一瓣莲花。次句“小莲花发蕊离离”写登上五老峰顶所见之景,其山巅处有一小莲座,形如小莲花。这两句写景,笔触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前两句都是写登山所见,第三句“莫轻游子无仙骨”,则宕开一笔,点出诗人自己的身分——游子,同时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在异地他乡,但志不在山水,而在于功名,因而不能沉溺于游玩赏景之中。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前途的担忧,寄寓着深沉的人生感慨。

后两句“我解栽花发火池”,以典言志,说明自己虽非神仙,但也能像仙人一样在火中栽花。这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

“栽花”一词,原出自《庄子·人间世》:“君子不欲讷于仁,必问于刍荛(cuó ráo草野间的捆柴人)。”后引申为人在困难环境中努力工作、奋发图强的精神。这里比喻诗人尽管处境艰难,但仍要努力奋斗。

“发火池”,据《庐山记》卷四:“庐山顶上有一池,名曰火焰池,池中热气常起,久则化为火。”(《一统志》)又据《太平广记》、《舆地纪胜》引《洞天福地记》:火焰池“深二丈余,泉源涌流,热气腾沸,望之如火,故曰火焰池也。”这里指庐山山顶上的火焰池。

“发火池”三字既点明地点,又烘托气氛,渲染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气氛,与前面所写景色相呼应。诗人以仙人自比,抒发了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进取的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豪迈,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情。诗中虽未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感情,但从他那种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可以窥见一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