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春事日争新,辙迹从多不畏贫。
所恨子猷看竹后,几曾真遇赏心人。
【注释】
①大参阳德有寄:意指怀王的品德有寄托。
②弇山:地名,在今河南汝南县西。春事:春天里的景色。
③辙迹:车轮轧出的痕迹。从多:众多。
④子猷:东晋书法家、画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⑤真遇:遇到。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春游弇山时所做,诗人在游览弇山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王献之赏竹的羡慕之情。
首句写春日美景,“春事”二字点明季节和天气,而“日争新”则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次句写自己的观感。“辙迹”,即车轮印子,比喻足迹,“从多”,表示很多,说明来游的人很多。“不畏贫”,说明人们不计较富贵与贫贱。第三句写王献之的事迹。“子猷看竹后”,指的是王献之看了自己家的竹林之后,便去欣赏别人家的竹子,可见他喜爱自然,不慕荣利。“几曾真遇见赏心人”,这是说王献之虽然喜欢赏玩,却很少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
全诗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游历弇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王献之赏竹行为的羡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