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人间人,忽往在千古。
矫矫先秦则,耻为东京伍。
匠郢斤成风,所至自规矩。
一汰尘调非,耳观众稍沮。
论交岂必面,飞书示肝腑。
四十开闽疆,黄金絓其组。
吾道何必然,诸子气亦吐。
后五子篇南昌余曰德
伯玉人间人,忽往在千古。
矫矫先秦则,耻为东京伍。
匠郢斤成风,所至自规矩。
一汰尘调非,耳观众稍沮。
译文:
伯玉是人间的英才,忽然来到千古之后。
他的才华矫健如先秦时的人,却耻于成为东周末年的人物。
他像匠人郢那样挥舞着斧头,所到之处自有规矩方圆。
一旦改变了尘世的风气,人们开始有所不满和沮丧。
译文:
我在四十岁时开辟了闽地的疆土,黄金绑结着我的衣带。
我的学说未必必然,但诸子百家都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注释:
伯玉:指宋代诗人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北宋著名隐士,以诗、书、画闻名于世。
先秦: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东京:这里指的是东晋时期的政治中心建康(今江苏南京)。
匠郢:古代传说中的匠人,善于制作工具,能将木料加工成各种形状。
一汰尘调非:意指改变尘俗的风气。
耳观众稍沮:意思是人们开始对他表示不满。
吾道:我的观点或主张。
诸子:这里泛指诸子百家,即各个学派的学者们。
气亦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杨万里所作的《后五子篇》。诗中描绘了林逋的才华横溢与不甘平庸的精神风貌。
首句“伯玉人间人,忽往在千古。”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地位。林逋,字君复,号和靖先生,是宋代著名的隐士诗人、文学家,其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忽往在千古”则暗示了他非凡的才华与远见,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超凡的创造力与智慧,使得他在千百年后仍被世人铭记。
接下来的诗句“矫矫先秦则,耻为东京伍。”更是彰显了林逋的卓越风采。他不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精髓,更超越了东周晚期的世俗束缚。这种超越时代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代宗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赞誉。
面对这样的人物,有些人却感到自卑与羞愧。他们认为自己不如林逋那般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于是选择了逃避现实、沉湎于虚幻的梦境之中。这种心态无疑是消极的,因为它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以林逋为榜样,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接下来的句子“匠郢斤成风,所至自规矩。”进一步描绘了林逋高超的技艺与严谨的工作态度。他就像匠人郢一般,挥舞着斧头创作出了精妙绝伦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形态各异,更符合自然的规律与美感。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
当林逋改变尘世风气时,人们开始感到失望甚至沮丧。这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质疑。这种变化虽然是一种进步,但也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最后两句“一汰尘调非,耳观众稍沮。”表达了一种担忧与期望之情。虽然林逋改变了尘俗的风气,但仍然有人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沮丧。这是因为他们对于传统观念仍有执着的信念,不愿意轻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这种保守的态度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新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林逋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他的观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林逋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首诗赞美了林逋的卓越才能、高洁品格以及勇于改革的精神面貌。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态度。